白玉兰颁奖礼刚刚落幕,马伊琍也刚在新片中亮相,没想到一次首映现场的采访,却让她瞬间登上热搜——原因是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四仰八叉摔倒事故。这一连串事件,恰如其分地印证了那句老话:嘴快真容易惹祸。
新片《花样少女杀人事件》正火热上映,本应是一部文艺气息浓厚、贴近现实题材,且给演员充分演技空间的作品。张子枫一出场便凭借犀利的眼神引爆话题,再加上马伊琍饰演她的母亲,观众对这部影片充满期待——毕竟马伊琍是那个从《奋斗》一路走来的实力派演员,经历了中年转型的阵痛后,终于迎来一部可能为她赢得新荣誉的作品。
事实上,她的演艺之路的确迎来了高峰期。白玉兰奖提名名单刚刚公布,马伊琍赫然在列,仿佛她的事业正迈向一个新的高度。然而,谁能想到,电影口碑尚未完全发酵,她却率先引爆了舆论风暴。
在《花样少女杀人事件》的首映礼上,当媒体问她如何理解母女关系时,原本这个话题并不难回答,许多人都会谈到“亲情的复杂性”或者“代际间的沟通”等常见观点。但马伊琍选择了不同寻常的角度,她直接抛出了“雌竞”一词。
没错,她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存在‘雌性竞争’。”现场顿时一片寂静,连主持人都被噎住了。这绝非一句简单的惊人之语,而是在公众面前自我点燃了一把火。
如今,“雌竞”这一词汇已非学术专用,而是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中带有明显贬义:女性之间因男人、资源、外貌、年龄等原因暗自较劲、内卷甚至踩踏彼此。若是在职场中提到“雌竞”尚可理解,竟然用到母女关系,谁听了不感到寒心?
网友们迅速炸锅,质疑声此起彼伏:
“她这是把女儿当成敌人了?”
“嘴都管不好,还演母亲?”
“白玉兰提名是不是太宽容了?”
这些批评将她从“文艺女演员”的光环瞬间拉回“前夫出轨受害者”的阴影之中。虽然马伊琍随后补充解释道,母女关系中存在“相爱相杀”,母亲要学会爱自己才能真正爱孩子,这些话本身没有问题,甚至带有现代心理学色彩,但“雌竞”这两个字和这些解释根本搭不上边。
这就好比端上一盘精致佳肴,却突然往里扔了块腐烂的肉,谁还能有胃口继续吃下去?
其实,马伊琍向来不是那种谨言慎行的演员。她一路走来,塑造的是“有态度的女性独立形象”,从早年的“且行且珍惜”到近年的综艺采访中敢说敢评的风格,都彰显出她的坦率和勇气。但坦率并非总能换来认同,尤其是如今观众不再买账。
为什么?
因为她已经49岁了,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小青衣”。观众自然期待她扮演“社会姐姐”的角色,应该更加沉稳,能管住自己的嘴。你可以不圆滑,但绝不能随意挑起争议。
尤其是她在公众心中“母亲”、“知性”、“智慧中年”的形象,与“雌竞”这一网络词汇的刻薄内涵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是“我敢说”的勇气,而是“我不想承担后果”的失策。
再回头看看那晚白玉兰红毯上的马伊琍,她气质出众,面容自然,神情沉稳。当宋佳上台领奖时,镜头捕捉到她温柔且克制的微笑与眼神。那一刻,她仿佛不仅仅是在扮演“马伊琍”这个角色,而是一位历经风雨、宠辱不惊的成熟女性。
然而,这样沉稳大气的形象,却经不起一次口舌上的失足。正如网友所言:“你站在光里了,就不能乱说话。”大家对她的失望,并非因为这一个词本身,而是因为她明明能够避免,却偏偏选择了引火上身。
在当下女演员面临中年断崖的艰难环境中,马伊琍是极少数靠作品实力撑起事业的演员。从《我的前半生》到《阿勒泰》,再到《繁花》和《花样少女杀人事件》,她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
反观她的前夫文章,曾因出轨风波沉寂多年,如今偶尔出演小角色,生活渐趋平淡佛系。两人对比鲜明,马伊琍无疑是赢家——但这份胜利,是靠克制、靠演技和避免失误换来的。
然而,一句“雌竞”,瞬间让她的胜者形象出现裂痕。
这几年她确实风生水起:离婚后重塑形象、作品口碑上升、女性议题的积极倡导者、白玉兰提名加持,配合她本身得体的气质和言行,许多人甚至称她为继梅婷之后,代表“中女风范”的实力派演员。
但正因为顺风顺水,才更容易忘了自己身处何方。娱乐圈终究是公众舞台,尤其像她这样“有文化、有故事”的艺人,背负的标签越多,犯错的容忍度越低。
这一次,她真的是栽在了自己的嘴上。
如果马伊琍能及时做出郑重澄清,或者真诚地向观众阐释“雌竞”背后的真实想法,也许还有挽回余地。但她选择了高傲,从未低头回应,只冷淡地说“我觉得这很正常”,这无疑加深了观众的误解和反感。
归根结底,观众欣赏的不是完美无瑕的演员,而是一个真实且有担当的人。犯错并不可怕,关键是态度。观众害怕的,是你犯了错还一副“我无所谓”的态度。
这次,马伊琍就是这样,自己把自己推向了舆论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