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曲苑杂坛》是一档不可多得的经典综艺节目。节目中相声的巧妙包袱、杂技的惊险绝技、小品的幽默笑声,共同点亮了那个年代每一个温馨的夜晚。这档节目不仅深深扎根于无数观众的记忆中,更成为许多人童年时光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而这背后的灵魂人物,正是节目的制片人兼导演——汪文华。
然而,2011年,《曲苑杂坛》却悄然走向了停播的结局,与此同时,汪文华也告别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回溯到1991年,《曲苑杂坛》刚刚启动时,很多人对这档被视作“老派”的曲艺节目并不抱有期待。但汪文华有着不同的看法。
年轻时,汪文华曾是文工团的一名演员,她早早便被评书和相声的独特韵味所吸引。特别是在名师袁阔成的熏陶下,她对传统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央视后,她坚信曲艺不仅仅是茶馆中的娱乐消遣,而是能够赢得全国观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怀揣这一信念,她亲自策划了《曲苑杂坛》,从演员的挑选、节目环节的设计,到片头曲每一个音符的反复斟酌,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节目一经播出,便迅速抓住了观众的心。相声的幽默逗得人捧腹大笑,杂技的惊险让人屏息凝神,小品的温情笑料令人为之动容。汪文华将传统曲艺巧妙融合现代综艺元素,打造出了“快活林”、“笑不笑由你”等创新板块。观众热情高涨,收视率节节攀升,甚至一度超越了当时的《综艺大观》。
汪文华不仅是节目的主持人,更是幕后操盘手,每年工作繁忙却乐此不疲。她曾坦言:“生活变好是为了工作,工作出色反过来又让生活更加美好。”正是这种积极的心态,让她的生活既忙碌充实,又平淡而绚丽,堪称当之无愧的女强人。
在录制现场,她总是第一个抵达,最后一个离开。汪文华喜欢站在观众席,仔细观察演员的每一个细节,捕捉观众的每一声笑声。她秉持着一个原则:作品的好坏才是评判标准,不论演员是新人还是知名大牌。
她慧眼识珠,发掘了洛桑的灵气,让他凭借《洛桑学艺》在节目中一炮而红。买红妹与韩兰成这对充满民族风情的组合,也是她亲自选中的,他们的小品作品新颖独特,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汪文华不仅捧红了无数艺术新星,更让《曲苑杂坛》成为曲艺界的“黄埔军校”,众多后来声名鹊起的相声演员和表演艺术家,都曾在此舞台锻炼成长。
据说,连郭德纲也曾对这档节目心生羡慕,渴望一展才华。汪文华不为名利所动,只愿让优秀的作品自行发声。节目组曾荣获全国十佳摄制组的殊荣,她本人也摘得“金话筒”奖项,获得众多认可,却始终谦逊低调。每次录制结束,她默默收拾行李,赶回家为女儿亲手做饭。
生活中的汪文华同样令人敬佩。丈夫长期在日本工作,一去就是十七年,她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任。没有外卖,没有家政,她却将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公婆赞她比亲女儿还贴心,女儿也在她的影响下懂事细心,令人心疼。
1994年,汪文华曾获得日本长期居留签证,有机会与丈夫团聚,但她舍不得《曲苑杂坛》,舍不得那个让曲艺闪耀的舞台。录制时,她总是把疲惫深藏心底,笑容自然从容。身边同事称她为“超级女人”,她只是淡然一笑,觉得这就是她的命运。她不愿辜负事业,也不愿忽视家庭。
然而,事业虽顺,却也难免波折。2005年,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公开批评《曲苑杂坛》的片头曲,称“相声”被唱成了“响声”,听起来极不顺耳。姜昆甚至联合马季、冯巩等人给央视写信要求整改。节目组紧急调整,换用女声重新录制片头曲。风波虽暂缓,姜昆后来又在业内研讨会上公开点名批评。坊间传言,这与汪文华拒绝为姜昆开设相声专场有关。她坚持节目公正,不允许为任何个人打开“后门”,合作必须公平,作品必须过硬。
这场风波给节目带来了不小压力,但《曲苑杂坛》依然坚守了六年。直到2011年,时代变迁,地方卫视的选秀节目崛起,网络视频迅速抢占观众注意力,传统电视节目的观众基础开始流失。《曲苑杂坛》后期节目内容趋向魔术和杂技,传统相声减少,观众渐渐离去。最终,这档有着二十年辉煌历史的节目画上了句点。
外界有人说,是姜昆的举报拖慢了节目步伐,也有人归咎于时代的变迁。真相无人完全知晓,但那段片头曲的旋律依旧在许多观众心头萦绕,唤醒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节目停播后,汪文华逐渐淡出公众视线,退居幕后。她65岁时,有网友偶然拍到她的照片,那时满头银发的她依然气质温婉。2022年,她在一次黄山旅游中接受采访,因被那里的山水风光和淳朴民风吸引,便常年旅居于此,过起了与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她养花种草,偶尔教授当地人传统文化,生活闲适而有韵味。
闲暇之余,她仍活跃于公益活动,2023年曾为传统文化发声。她依旧是那个心系曲艺、倾情奉献的汪文华。今年贺岁曲艺晚会上,她再次亮相主持,风采依旧如初。网友感叹,如今七十岁的她依然年轻美丽,仿佛时光未曾在她身上留下痕迹。
家庭方面,2007年丈夫回国,女儿也已成长并有了自己的事业。年迈的公婆,她依然细心照料。虽然《曲苑杂坛》不复存在,但它的影响力依然深远。喜欢这档节目的观众聚在一起时,总会轻声哼唱那熟悉的片头曲,聊起洛桑的机智幽默、买买提的俏皮风采。
那是一个电视机前全家人围坐一堂的年代,是一个曲艺能让全国观众尽情开怀大笑的年代。如今,汪文华仍在传统文化的田野上耕耘,正是她多年的坚持,才铸就了那些永恒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