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郭达凭借自己的小品《产房门前》首次登上春晚的舞台,接受了全国观众的检阅。那时,32岁的他还是话剧团的骨干演员,谁能想到这一站,竟然持续了整整二十年。
早期的郭达并未意识到春晚背后的巨大压力。很多春晚的“常客”都曾感叹,上春晚并非轻松的差事:不仅压力山大,还意味着无法和家人一起过除夕夜。郭达也深陷这样的困境,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坚强可靠的妻子吴芳,默默为他撑起了半边天。
时光倒流四十年,那个年少时的郭达,是一个浓眉大眼、国字脸的帅气青年。正是这张英俊的脸庞,捕获了年轻时同在西安话剧院工作的吴芳的心。1977年,这位来自西安话剧院的男青年引起了服装设计部吴芳的注意。郭达皮肤白皙,深邃的眼窝配上一头黑色卷发,乍看之下有几分异国风情。
然而,彼时的他们在工作上几乎毫无交集。吴芳忙于缝纫机前的设计工作,而郭达则在舞台上挥汗如雨。一次偶然,郭达因军装破损,听从同事建议,去服装部找吴芳帮忙修补衣服。这个简单的请求,成了二人关系的起点。
起初,吴芳只是把这当作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没有多想。可郭达心中却早已悄悄种下了感情的种子。为了制造更多“偶遇”,他开始频繁地以“商讨演出服装”为由去服装部,而吴芳依旧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别的事情。
为了进一步拉近关系,郭达动了一个小心思:他试图借用吴芳的自行车——那个年代单位拥有自行车的人并不多,而吴芳正是其中之一。但吴芳拒绝了他的请求,她明白自行车对自己来说弥足珍贵,不愿轻易交出钥匙。郭达不解她的顾虑,只一味坚持说有急事需要用车,最终吴芳在同事的劝说下无奈点头,但第一时间就送去修车行全面保养。
后来,两人修成正果,回想起这段“借车事件”,成为了他们青春爱情中一个甜蜜的回忆。
结婚初期,郭达和吴芳的生活相当清贫。郭达幼年丧父,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为了生计,小时候他帮邻居喂猪、干农活,长大后离开家乡,修铁路、打隧道,经历了不少艰辛。凭借踏实努力,18岁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凭借党员身份考入上海戏剧学院。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话剧院,虽然有了稳定的工作,但月薪微薄,供养母亲后所剩无几。面对现实,郭达一度迷茫,不知道如何给妻子更好的生活。直到春晚小品的出现,给他带来了曙光。
相比传统话剧,小品篇幅短,观众接受度高,演员也更易迅速打开知名度。郭达希望能抓住这一机会实现从话剧向小品的转型,尽管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但吴芳始终坚定地支持着他。
1987年,郭达首次登上春晚舞台,这一机遇改变了他和妻子的命运。1993年,郭达与蔡明组成的“郭菜组合”正式亮相,以厚重的剧本、接地气的表演和精心设计的情节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并携手走过了二十余年的艺术生涯。
舞台上,郭达和蔡明多次饰演父女或夫妻,常有人误以为他们是情侣,但他们总是大方澄清彼此只是合作多年的同事,且各自都有爱人。长时间的合作,也使得两家人关系密切,吴芳和蔡明时常闲聊家常,从春晚节目聊到生活琐事,无话不谈。
在蔡明眼中,郭达不仅是获奖无数的演员,更像是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无论压力多大、生活多苦,他总能坚持不懈,带领大家前行。吴芳对丈夫的评价同样深情:他们共同经历了太多艰难时光,从拮据到温饱,每一步都刻骨铭心。
回想当年,郭达第一次入选春晚时,几乎想放弃这个难得机会。夫妻俩没有积蓄,他背着母子俩的生活费,千里迢迢从陕西坐火车赶赴北京。吴芳虽不知丈夫心中纠结细节,却深知他背负着沉重的责任感和无数无眠的夜晚。
正是经历了如此坎坷与坚持,郭达才更加珍惜今天的成就。即使功成名就,他仍反复打磨台词;即便容颜渐老,他依旧深爱着妻子,因为他清楚,吴芳永远是他最坚强的后盾,无论何时,家人始终在身旁。
---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历史性时刻:外国郭达和中国郭达合影了!》
人民网:《中国话剧金狮奖在武汉颁奖 莫言等获编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