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潜渊》第36集的播出,由黄晓明和张佳宁主演的谍战剧《潜渊》正式迎来了大结局。在这部剧的高潮时刻,谢俊安、浅井寿、陆西间、柳道宏、崔默、李翰之、水野信玄、高木雄义等重要人物相继“下线”。最终,梁朔不仅成功获得了浅井寿留下的三一名单(这是一份可以策反多个关键人物的机密资料),还巧妙地破坏了日军与汪伪政权策划的和平大会。同时,梁朔趁机解救了千余名劳工,完成了一项历史性壮举。
在《潜渊》大结局中,76号副主任李翰之和梅花堂的机关长水野信玄也先后走向了死亡。然而,这两人的死并非完全是梁朔直接导致的——李翰之死于水野信玄之手,而水野信玄则最终死于梁朔的枪下。这一复杂的死因安排究竟为何?历史上,李翰之和水野信玄的命运与剧中的描写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剧中,李翰之参加和平大会时,一直伴随着剧烈的咳嗽,明显病态。在离开和平大会的途中,李翰之突然倒地身亡。在他临终的时刻,李翰之对自己的秘书透露了一个疑点——他回忆起两天前,水野信玄曾邀请他共进晚餐,并准备了亲手烹制的菜肴。李翰之怀疑,正是水野信玄的菜肴里被下了毒,导致了他的中毒身亡。
那么,为什么水野信玄要毒死李翰之呢?其实,李翰之是汪伪政权的代表,他不仅企图从水野信玄手中夺取三一名单,还希望借此资料在汪伪集团内部攫取更多权力。李翰之的野心和一系列越权行为触怒了水野信玄,最终导致水野信玄下定决心除掉他。
然而,水野信玄对梁朔的应对并不及时。在梁朔破坏和平大会的另一个背后目的——解救劳工的行动中,水野信玄的计划被完全打乱。当水野信玄赶到青山收容所时,劳工们已经被梁朔提前救出。梁朔与他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决,双方都在交火中受伤。最终,梁朔机智地将一颗手榴弹放在水野信玄的身下,导致了水野信玄的死亡。尽管梁朔也受到了爆炸波的冲击,但幸运地被及时赶到的游击队所救。
然而,历史上的水野信玄(原型人物影佐祯昭)的结局却与剧中大相径庭。影佐祯昭是日本的中国通,早在上海便开始从事间谍工作。自1939年起,他就专门负责策反、组建汪伪集团,并在上海虹口创建了著名的梅机关,担任机关长,这也是《潜渊》中梅花堂的历史原型。后来,影佐祯昭还协助成立了76号,担任重要职务。
与剧中所设定的1940年初被炸身亡的情节不同,影佐祯昭在历史上并没有在1940年遭遇死亡。在汪伪政权正式成立后,影佐祯昭被任命为军事顾问,并于1942年调往关东军任第七炮兵司令。第二年,他又被调往西太平洋的拉包尔,直至抗战胜利后,由于患有肺结核,影佐祯昭得以逃脱审判,并于1948年因病去世。
至于李翰之的中毒死亡,《潜渊》中的处理方式与真实历史人物李士群的死亡略有出入。剧中,李翰之的中毒死亡发生在1940年初,而实际上,李士群是在1943年9月因中毒去世的。当时,汪伪政权的三号人物周佛海已经被军统策反,并受命设计除掉李士群。周佛海借助李士群与日军特高课的矛盾,将毒药送到李士群的餐桌上。在一次由宪兵队长岗村少佐主办的宴会上,李士群被特意邀请并品尝了由岗村夫人亲手制作的牛肉饼。尽管李士群起初有所怀疑,但在岗村少佐的劝说下,他放下了戒心,食用了部分牛肉饼。两天后,李士群出现了严重的中毒症状,最终不治身亡。
《潜渊》中的李翰之中毒死亡的情节与真实历史相比,最大的不同便是时间差异,其他细节则高度还原了历史。剧中的改编可谓精准,将李翰之的角色背景与真实历史中的李士群紧密联系,尤其是丁默邨这一人物的塑造,十分符合史实。李士群与丁默邨共同创建了76号,李士群担任副主任,实际负责特工总部的日常工作,而丁默邨则在剧中只通过电话现身,完全符合历史上两人角色的真实职能。
此外,《潜渊》所描绘的和平大会,原型便是汪伪政权的成立,发生的时间是1940年3月。尽管剧中的和平大会被成功阻止,但在真实历史中,这一事件并未如愿失败。《潜渊》作为一部基于真实历史的改编剧,在细节上做出了合理的艺术加工,虽与实际历史有所出入,但整体改编效果相当成功。
至于剧集的结尾,江飞曼出现在了谢念慈的病床前,暗示她被成功救出,而梁朔似乎并未牺牲。至于梁朔最后应选择江飞曼还是谢念慈,答案留给了观众去思考与想象。这种开放式的结局,也让《潜渊》增添了更多的悬念和讨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