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顶级网红,到人人唱衰。
几个月时间,前后风格大变。
与其说是洗白成功,倒不如觉得:
房琪,从未下桌退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房琪最近的视频风格大变。
从复更后,县市岳阳楼前,曾经的金句女王对着镜头坦然调侃自己。接着是昆仑山脉下b团再提点赞和喜欢10w 、福建龙岩连城、雨村的娓娓道来介绍……
继登上浪姐舞台、遭受前所未有的争议后。
再度复出以来,房琪的视频vlog,居然出乎意料的获得了很多人的好感。
她也用最写实的方式,直面了自己的争议,更宣告了自己即将开启一个全新的创作阶段。
复更后第一篇的岳阳游记里,她说:“曾经,我的镜头里全都是自己,除了风景之外,我也答不出对这些城市还有什么其他的回忆。”
话外音略显沉重,却又足有坦诚。
自此后,她的画面里,没有唯美的画面和华丽的辞藻。
只有岳阳楼景区的讲解员、高校学生、烧烤摊主,巍峨昆仑,神秘古村……。
其实,作为一直关注着房琪的普通人,再在视频平台刷到她的消息,真的倍感唏嘘。
几个月前,她还在《乘风2025》的舞台上,遭受职业生涯的最大危机。
从《珊瑚海》小组中她习惯性的“小作文”,到二公环节与叶童的沟通对话,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黑暗魔盒。
金句女王的桂冠被网友摘下,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嘲讽意味的拼好句女王。
她的过往视频和每一句出圈的话都被追溯来源,甚至连表情都被一帧一帧解析和放大。全女的真人秀综艺节目成为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房琪作为网红,与明星光环之下跨界的壁垒。
更一下子显现出短视频网红与真人秀的本质冲突。
就像她自己曾经有的担忧一样。
“上综艺,其实是完全把我从很精致的短视频里面拉出来,把我自己剖开给大家看,其实我对这件事情是有恐惧的。”
这份恐惧,最终成为了现实。
唱衰声一片之下,房琪人设轰然倒塌,仿佛下一秒这个曾经的现象级千万网红就要出圈退网。
说实话,在舆论风暴最猛烈的那几天,我都捏了一把汗。
但心里也一直有个声音,房琪,她不会就此沉寂的。
果然,她如同当年三本毕业,出走央视,毅然决然走上自媒体之路的时候一样的聪明、有勇气和敢于坚持。
舆论风暴的席卷之下,房琪没有退却。
岳阳楼前的玩梗自嘲视频,被粉丝称为“高情商操作”,显得聪明多了。
她不再背金句,而是直面自己的不完美,反而赢得了新的尊重。
又想起了那句经典的话,极度坦诚就能无坚不摧。
过去那个镜头永远聚焦于自我、画面唯美如诗、文案华丽精致的“治愈系女神”消失了。
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将80%篇幅留给普通人的记录者。
不再用精心设计的散文式旁白,而是让普通人的对话和平实的生活场景成为主角。
“很有生活感,不再是刻意的美”......
是网友对她的新评价。
从云端坠落人间,到东山再起的蜕变,从旅人到观察者的转型。
看似容易,也看似是房琪被迫走的路。但细究之下,其实并不然。
复更的视频里,她直言“不知道该怎么旅行了。”
这应该是压抑在她心底很长一段时间的隐痛。
精致的画面之下,是六年旅行博主面临的内容焦虑。
而焦虑背后,更是整个短视频行业创作瓶颈的缩影。
当“治愈系旅行”模式,被无数模仿者复制,观众审美疲劳成为必然。浪姐的挫折,反而成为她转型的契机。
节目暴露的紧绷感与视频人设的割裂,一定程度上像被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让她把转型这件事放到了台面上,开始重新思考真实的价值。
而且,这也是符合市场变化的选择。
当我们开始厌倦过度包装的诗与远方,真实的地域文化和普通人的生活纹理,更加成为新的宝藏内容。
就以我们平时的习惯,刷到短视频的时候,更倾向于去看那些真实向的内容。当前的短视频市场,正经历祛滤镜化的审美变化。
对过度包装的精致内容厌倦后,对真实的渴求日益强烈。当然,我们对真实的定义也变了。
最初,浪姐中,房琪暴露真实性格时,被讨厌的根本在于,我们把她对标成了职场或者身边的人。
看节目的时候,感觉不是在看她是谁,而是在判断,她更像我生活中哪个熟悉又不想深交的人。
在解读房琪的过程中,观众终于开始逐渐明白,人设的本质是商品,而非人格。
房琪,误打误撞,又或者说是意料之中的,来到了从造神到求真的分岔路口。
一个本就受众破广、争议比较大,但没有原则性错误、没有道德瑕疵的人,没有理由就此没落。
打碎滤镜的勇气,让她获得了真正的创作自由。
全民围观和审判之下,反向的促进了她的快速迭代。
其他创作者还在迷茫的时候,她已经顺势而为,转身投向了人间烟火。
房琪的洗白不意外,因为她踩中了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心跳。
别人朝我扔泥巴,我拿淤泥种荷花。
房琪,不放弃,她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