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期档电影市场可谓惨淡,票房表现不佳。在陈可辛和陈思诚接连发力的情况下,依然没有一部爆款问世,甚至连好莱坞大片《F1:狂飙飞车》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尽管该片获得了不小的口碑,但上映21天票房依旧未突破3亿大关。
与去年暑期档的《抓娃娃》斩获33亿票房的辉煌成绩相比,今年的暑期档电影市场明显显得有些逊色。无论如何,我们总能看到一种“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的趋势。
《聊斋:兰若寺》作为暑期档为数不多的动画大片之一,虽然上映仅六天便突破8200万票房,拿下了日票房第一的好成绩,但整体表现仍让人质疑。票房数据看似不错,似乎有模仿《哪吒2》的潜力,但观众们在豆瓣的评分和评论却呈现两极化,负面评论占据了大量空间,许多人直言“一星、二星差评多得让人吃惊”。有网友甚至评论道:“看得我坐立不安,中国动画真是完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影片改编自蒲松龄的经典《聊斋志异》,讲述了书生蒲松龄深入兰若寺,因缘际会被变成精的蛤蟆和乌龟拖入井底,成为了两者故事比拼的裁判。影片的叙事结构紧凑且复杂,通过《井下故事》这一主线,将《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与《鲁公女》五个独立故事相互串联。然而,尽管影片的叙事结构有着足够的吸引力,实质上却并未呈现出一个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
从视觉效果来看,《聊斋》的动画制作堪称精美,六种中式美学画面呈现出如诗如画的效果。然而,影片的最大问题在于那一加五的结构:看似通过增加五个小故事来丰富影片内容,实则拖慢了节奏,未能形成紧凑的叙事。虽然每个故事的画面都美丽,但情节却未能带给观众深刻的思考或情感冲击。
例如,《聊斋》的主线故事《井下故事》开局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了神秘与惊悚的氛围,但当蒲松龄被卷入井底后,他逐渐变成了一个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工具人,甚至没有任何深入的情感或思考。影片通过蒲松龄的视角试图为观众提供某种哲理的启示,但这些价值观的呈现显得空洞且缺乏深度。影片的主旨更多是通过一段段旁白式的对白来填补情感空白,仿佛一个话剧中的旁白,甚至可以说,若删去蒲松龄的角色,整部影片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
如果说主线的吸引力尚且不足,那么随后的五个独立故事更是让人失望。比如,《崂山道士》中的王生一开始是一个狡猾投机的小人,却被简化为一个卡通式的丑角,虽然表面上通过这种设计想要讽刺王生的懒散,却并未能给人带来实际的思考或情感的共鸣。再比如,《莲花公主》的故事更像是某些老旧电视动画的画面风格,虽有趣味性,但却充满了浮躁与浅薄。
最令我感到困惑的还是《聂小倩》这一单元的处理。虽然影片将背景设定为民国,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改变的实质不过是将原作的设定包装成了现代化的噱头。影片将燕赤霞和夜叉的大战改为手枪对决,着实让人傻眼。这种“半洋不土”的设计让人不禁怀疑,导演是否真的了解原作的精髓。另外,影片对宁采臣与聂小倩的关系也进行了过度的浪漫化改编,原作中两人的亲密接触会削减宁采臣的阳寿,但在影片中,他们的简单亲吻就能让聂小倩复生,真是让人不敢相信。
在影片中,最为扭曲的设定无疑是《鲁公女》这个故事。鲁瑛与张于旦的婚约本应是一个悲剧的起点,但影片将这段本应充满深刻悲痛的感情描绘成了一种“纯洁”的爱情故事。16年后的“强娶”设定显得极为牵强,鲁瑛对张于旦的执念也显得不合常理。影片为了塑造所谓的“忠贞”形象,直接删去了张于旦后期再婚的情节,甚至让鲁瑛为此上吊自杀。这样的处理,既缺乏逻辑性,也让人觉得荒诞可笑。
不过,《聊斋》唯一值得一提的部分或许是《画皮》这一单元。尽管它摒弃了原著中“红颜祸水”的设定,改编成了一个试图通过女主角陈氏角度展现封建礼教下女性不甘的故事,但实际呈现的效果却令人失望。陈氏本应是一个反抗封建制度的女英雄,然而她面对丈夫的背叛时,却表现得过于软弱,甚至甘愿复活对方。影片的最后一句“恶心”仿佛是对整个悲剧命运的自嘲,但其价值并未能真正获得观众的认同。
总体而言,《聊斋》这部影片的画面虽美,但其故事空洞,缺乏深度,尽管用六种美学呈现出五个拼盘故事,却终究未能避免空有外壳却无内核的困境。它企图效仿《哪吒2》的成功,想要创造另一个史诗级票房奇迹,但从当前的票房和口碑来看,这个目标显然是遥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