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资讯:电影《内沙》放映互动**
- **活动时间**
2025年7月17日(星期四)
- **活动流程**
签到与入场:18:40-19:00
影片放映:19:00-21:04
映后交流:21:05-21:45
- **嘉宾阵容**
晓月、张培奋、魏长、杨弋枢
- **活动地点**
中瑞国际影城(位于三坊七巷店)
(鼓楼区南街街道杨桥东路三坊七巷南后街中段)
**嘉宾背景介绍**
**「半农半X」时代的共鸣**
从成都的生态农场到屏南的古村落,重庆的社区菜园到石家庄的乡村建设论坛,一部慢节奏的文艺片《内沙》,激发了新农人和乡建者的强烈共鸣。或许正是因为电影真实呈现了现代人面对土地时的矛盾与渴望,才让他们产生如此深刻的情感联结。
**电影中的杨然教授讲述了《内沙》中的三重音乐触动**:那是远方的对话,一次召唤,一束目光。
**《内沙》**的故事发生在孤岛上,主人公投入了所有积蓄、甚至卖掉房产来偿还债务,只为建立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天堂——属于他们的“乌托邦”,这也是他们与文化抗争的一部分。
**“这个农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这不仅是经济、技术和运营的挑战,更是心理、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全方位考验。这段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农场,它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镜像。
十六年前,她选择了扎根乡村,被人嘲笑“不用化肥就傻”,但她真的傻吗?
如今,她已经是“村漂”中的“土豪”,年收入千万!她说:“有机农业不是种菜,而是修行。”
她不是想逃离城市,而是选择了将自己的人生根植于土地。虽然80%的农场都在亏损,但90%的人仍然坚持下去——因为一口番茄就能让城市人动容,这就是答案。
**这正是电影《内沙》放映后的最动人分享。**
她的名字叫**石嫣**,她是真正把生活与理想结合的人。
她没有最顶尖的学历背景,也没有耀眼的光环,但她是那个最愿意留下来、最愿意修补一切的人。我们不该继续误解她、浪费她,因为她真正理解“有机”的意义——与这个世界建立真诚的关系。
---
**诗意影评:**
《内沙》:一部沉默者的史诗
——看杨弋枢导演的电影《内沙》有感
江小鱼
**1. 风沙刻画的灵魂栖息地**
本片本身就是一部沉默者的史诗。当长江的浑浊水流带着泥沙涌入海口,堆积成岛,在这片被称作“内沙”的土地上,牛棚飘扬着佛经的吟诵,母亲的红苹果在供桌上闪烁光辉。
当小余推着车穿过湿润的沙土时,崇明岛似乎成了不断流动的隐喻——悬浮在咸淡水交界处的沙洲,它不再是扎根大地的家园,而是一片不断消逝的土地。
凝视这片苍茫的大地,沙的哲学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交汇中显得尤为突出。沙的流失,理想的消退,让这一切似乎都变成了对现代性的温柔反叛。
**2. 女性与土地的影像轨迹**
小余的抵抗是沉默的、平凡的日常劳动。镜头追随着她推车喂牛的背影,或是在权力餐桌旁的无声顺从。坚韧不拔的江堤之上,骑车的镜头穿越梦境与现实的多重边界,呈现了杨弋枢独特的影像诗学。
**3. 这片荒芜中的守护美学**
风沙彰显为电影中的主角,成为精神困境的终极隐喻。当资本的洪流吞噬农场时,小余的选择便是另一粒沙的重生,维系着理想主义乌托邦的最后一线生机。她在黑暗中奔向无垠的沙地,仿佛风暴中的沙粒自我重组,传递着时代的生存诗学。
**4. 母女间的沉默同行**
在漫长的镜头和超现实的片段中,电影表现了代际创伤与土地流失的沉重现实。理想主义者在数字化时代的孤独,是整个时代的缩影。电影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官僚体系与乡土伦理的困境,土地的流失不仅是对乡村的挽歌,也是对工业化进程中土地的沉默反思。
**现实中如何实践「半农半X」?**
- 福州周边的土地到底有哪些可能性?
- 电影中所表现的困境,我们又该如何破局?
**7月17日,福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