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三个大男人把一位女演员打得几乎没命,脑震荡、软组织损伤,浑身都是淤青伤痕。转眼间,15年过去,那些施暴者依旧在娱乐圈里混得风生水起,而她却被彻底扫出了这个行业。
到底是什么样的黑暗规则,决定了这场迟来的正义,竟要等了整整15年?让我们从头说起。
2010年12月23日,凤凰山片场,雪花纷飞,孙菲菲刚拍完戏准备回酒店。谁料,这时三个男人突然挡住了她的去路。别看这三人看似普通,他们可不是泛泛之辈。副导演杨兆华、导演亲侄子、摄影师张中民,还有导演助理姚远,都是剧组里的关键人物。权力的气息,从他们踏过来的那一刻就已经弥漫开了。接下来发生的事,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先是一个大口痰“啪”地吐在她脸上,接着是一个耳光“啪”地抽过来,随即拳打脚踢,毫不手软。想象一下,一个弱小的女人,竟被三个壮汉按倒在雪地里,任他们暴力殴打,无法反抗。更让人心寒的是,几十个人在现场看着这一切,居然没人敢上前制止。为什么没人出手?原因很简单——得罪不起。那些施暴者是导演的亲信和亲戚,剧组里谁敢惹?
助理想报警,手机被抢走,摔得粉碎。这,才是娱乐圈潜规则的真实面目——赤裸裸的权力碾压。
那孙菲菲到底做错了什么?答案令人哭笑不得——她太认真了。
在这个娱乐圈的大染缸里,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演技再差可以,工作不敬业也能忍,但不能太较真,更不能挑战权威。剧本有问题?忍了。台词背错了?别出声。导演胡乱指挥?照做就行。
然而,孙菲菲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任何问题都应该提出,拍戏就应该追求完美。对她来说,认真是职责所在,而对那些权力人士来说,太认真的她成了“麻烦制造者”。你这么较真,是不是看不起我们这些敷衍的人?你这么不顺从,是不是在质疑导演的权威?
更可怕的是,在这个圈子里,大家都习惯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假面和谐。当所有人都在演戏时,突然冒出来一个说真话的人,那个人就是搅局者,是必须被踢出去的异类。
娱乐圈的生存法则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许出头,只能听话。违反这个规则,后果就是孙菲菲的遭遇——被暴力教训,被集体抛弃。
孙菲菲的遭遇并不是个别事件,它只是冰山一角。下面隐藏的,是整个行业的深层问题。
看看其他地方,韩国的MeToo运动让多少明星付出了代价,但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反思与改革;再看硅谷,一旦职场霸凌曝光,企业立刻启动调查,开除该开除的,赔偿该赔偿的。
可在我们这里,受害者发声竟被视作“蹭热度”,旁观者沉默则被当作“明哲保身”。这一切,背后反映的是巨大的制度差异。在一个法治健全的社会,权力是有边界的,暴力是有代价的;而在潜规则盛行的地方,拳头就是权力,关系就是法律。
再算一下这笔账:对个人而言,孙菲菲失去的,不仅仅是事业,还有健康、尊严和15年的青春;对行业来说,这种恶劣风气让多少有才华的人望而却步,让多少优秀作品因环境恶劣而夭折;对社会来说,当受害者无法得到支持、正义难以实现时,每个人的安全感都在一点点被侵蚀。
更可怕的是,这种事情还在发生。只要权力结构不改变,监督机制不完善,下一个孙菲菲就可能随时出现。
说实话,15年过去,指望施暴者主动认错道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该放弃希望、接受这种扭曲的现实。社会在进步,法律在完善,公众的权利意识也在逐渐觉醒。如今的年轻人,如果再遇到类似事件,绝不会像孙菲菲当年那样忍气吞声。
网络为弱者提供了发声的平台,法律为受害者提供了维权的武器,舆论也给予了正义更多的支持。
当然,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制度的完善需要时间,观念的转变需要过程,权力的制约需要斗争。但每一次发声都至关重要,每一次坚持都在推动历史的进步,每一个勇敢的人都在为后人铺平道路。
孙菲菲用15年的痛苦教会了我们一课,这课的学费确实昂贵,但它带来的思考却是无价的。她让我们看到了黑暗,也让我们更加渴望光明。她的坚持或许未能立即改变现实,但它已经在改变人心。而人心的改变,往往是所有改变的起点。
15年的等待,孙菲菲等来了什么?没有等来道歉,没有等来正义,但她等来了社会的觉醒,和人们深思的时刻。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弱者,每个人都需要正义的保护。当我们为孙菲菲感到愤怒时,也是在为自己担忧。
如果你身边有类似的不公,你会选择沉默还是发声?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