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子
编辑|娱叔
都说人红是非多,这句话用在如今的雷佳音身上可谓再合适不过了。
无论是在电视剧、电影还是预告片中,雷佳音的出镜率都遥遥领先各路同行,在收视率上浮漾出了雷佳音大战雷佳音的情况。
可随着热度日渐高涨,观众们却不买账了,越来越多的人出来批评雷佳音,甚至连官媒都下场发文,商榷雷佳音为何从万人迷变成了今天的万人嫌。
诚然,雷佳音的演技可能还不足以支撑他站在如今这个位置,会面临今天的局面和他的公式化演技以及戏路太窄有着直接关系。
但除此之外,一件更吓人的事也由此浮出水面,雷佳音被万人群嘲之外,可能隐藏着更大的行业规则变动。
对一件事情的解读往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才能真正全面客观地了解其核心原因,这点在雷佳音所面临的困境上也不例外。
前段时间,多个官方媒体都曾连续发文,针对雷佳音口碑骤降一事作出评价。
虽然不同编辑作者的角度不同,但核心内容无外乎是雷佳音自身的演技还有待强化,戏路太窄。
的确,这一内因可以说是雷佳音口碑遭遇滑铁卢的根本原因。
毕竟雷佳音自从靠着《我的前半生》走红之后,他的演艺生涯就好像一直是在对自己的成功经验进行复制。
从《第二十条》到《长安的荔枝》虽然角色形象差异转变巨大,可是带点窝囊气的中年男人形象却并没有改变。
而且这并不只是编剧和导演刻意给雷佳音安排了同质化的角色,他自己也热衷于进行同质化的表演。
不少观众就曾吐槽过雷佳音的演技,觉得他就算演南方人也不愿意收一收自己的东北口音,看起来相当地出戏。
从默默无闻到一举成名,雷佳音靠的就是在自己舒适区中,找到了非常适合自己的角色。
可是当他沉浸在自己舒适区中,不愿意走出来,只想要重现自己过往辉煌的时候,难免会让观众造成审美疲劳,觉得他的演技也就那样。
雷佳音自己的演技限制了他发展的上限,但真正让这件事发酵起来,却并不能怪雷佳音自己,而是一部分观众推波助澜的。
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相当清晰地看到,并非所有人都口碑一致地举起了反雷佳音的大旗,很多人依然认可雷佳音是现阶段演技非常好的男艺人之一。
按理说比雷佳音演技差的人大有人在,他演戏就算再公式化,也比很多台词都说不利索的流量小生要强得多。
可也正是因为这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让雷佳音成为了非常容易被攻击的演技派。
流量时代下,曝光度是一个艺人的生命线,如果失去了曝光,那无疑是行业内死亡了。
雷佳音的大量曝光和热度,实际上是挤压了很多小艺人的生存空间。
这些艺人虽小,可是他们的粉丝团体却不见得小,见到雷佳音铺天盖地地宣传,影响到了自家爱豆的发展,自然也就对其心生不满。
这时候,难免就会有人带头对雷佳音的演技进行批判,实际上也是为了发泄自己爱豆流量被挤压的怒气。
但也有人对此有疑惑,觉得无论是近些年的黄渤和张译还是早些年香港的周润发、刘德华,走的难道不都是这个路子吗?
为什么偏偏到了雷佳音就成问题了呢?
其实,这和娱乐圈规则和模式发生的转变有相当大的关系。
在过去,观众所爱的明星和追的剧都是相对单一的。
毕竟当时娱乐全部都要看影院和电视台,可档期就那么多,资方自然要把有限的资源给予给非常优质的几个人。
而为了保障自己的投资不会赔本,大多数的投资人都会采取非常稳妥的方式,让一个演员不断重复自己的成功角色。
比如说黄渤的黑色幽默,周润发的大背头形象。
这一行为甚至可以一路追溯到百年前的好莱坞黄金年代,卓别林的圆顶礼帽和小胡子就是非常出名的代表。
可是如今的娱乐环境不同了,人们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不是影院也不是电视台的黄金档,而是网络。
也因此,很多网剧和短剧应运而生,这些剧作的制作成本不高,也给了很多知名度稍低的演员出头的机会。
在过去,一个演员除非有背景,否则都要从非常基础的跑龙套再到配角一步步走出来。
但随着网络短视频的发展,有观众缘的年轻演员,直接从网红起步或者在低成本剧里当个主要角色也并非不可能。
因为娱乐的轻量化,像曾经那样被全民追捧的偶像明星也越来越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小圈子里的偶像爱豆。
雷佳音这样依然停留在旧式电影、电视剧思维的艺人,很可能会成为大多数人的第二、第三选择,但却很难在成为第一选择了。
因此雷佳音被批评,虽然主要原因还是他自己的戏路受限,躺在自己的舒适圈中不出来。
但究其根本,是因为娱乐圈的商业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一辈无法适应这种变化,依然在用老方法玩新游戏,这自然就会出现玩不开的问题。
娱乐圈作为一个完全市场化运行的圈子,其底层逻辑就是能不能吸引观众,能不能创造经济收益。
之因此雷佳音如今的出镜率这么高,是因为资方都认定,他能够给影片带来足够的收益和观众,是完全由市场主导和决定的。
在过去,观众接触到的娱乐作品较少,一个特别突出的影帝或影后就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观影需求。
可是在娱乐越来越轻量化的今天,不同团体之间爱的明星差异化也越来越大,这就导致很多圈子浮漾出了一定的排外性,对除自己偶像以外的其他明星艺人带有先天的敌视。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市场策略也就不适用了,而雷佳音适逢其会就成了这个观念转型中的第一个受害者。
部分信息来源:
光明网|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银幕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