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正值全国人民品尝荔枝的季节,一部应景的电视剧《长安的荔枝》迅速席卷全网。这部由当年爆红的《长安十二时辰》原班人马打造的剧集,一经推出便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大唐荔枝热”。
然而,细心的观众却发现,两部剧的制作方早已发生了变化,主控方从阿里影业转变为腾讯影业。而曾经作为《长安十二时辰》投资方之一的印纪传媒,则已经宣布破产。曾一度市值高达490亿元的这家传媒巨头,曾在中国娱乐圈叱诧风云,其风头一度超越了华谊兄弟、光线传媒。谁能想到,仅仅数年之后,这个曾经辉煌的公司迅速崩塌,背后的老板肖文阁也彻底消失,留下了这场影视资本大戏中的无解谜团。
01
2009年春,京城昆仑饭店的水晶灯在光影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肖文阁手中的镀金打火机一开一合,清脆的响声似乎在诉说着紧张与期待。此刻,一份《建国大业》的广告植入合同正静静地躺在桌面上,等待着贵客的到来。作为中国广告圈深耕多年的资深人士,肖文阁信心十足——这将是一份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大合同,为此,他已经等了整整16年。
回到1993年,肖文阁创办了DMG娱乐传媒公司,与他共同创业的还有两位合伙人,分别是来自好莱坞的导演丹·密茨和曾是全国体操冠军的吴冰。三人的合作完全源于对电影的共同热爱。尽管90年代的中国商业电影市场刚刚起步,电影院稀少、观众更是寥寥,但他们依然满怀信心,决定从广告片入手,逐步积累资源与经验。
然而,在影视圈风云变幻之际,肖文阁迅速抓住了商机,逐渐将广告业务做得如火如荼。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市场也逐步崛起,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民营电影公司在行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08年,民营资本的进入让中国电影市场得到迅猛发展,电影院数量在年底突破5000块大关。
在此背景下,肖文阁从人脉广泛的渠道获悉了一个重磅消息——影视行业即将成为国家重点扶持行业。而他,终于等到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02
2007年,54岁的韩三平成为了中影集团董事长。在其统领下,他被业内称为“韩爷”,因为他掌管着全国电影行业的核心资源。作为电影圈的资深人士,韩三平一直有着一个雄心壮志——拍一部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讲述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一开始,虽然韩三平已请来导演陈凯歌,但电影筹备阶段的明星阵容并未得到预期的响应。直到姜文、张国立、葛优等大腕纷纷加入后,更多演员也纷纷表态:“就算只是露个脸也行。”随着阵容的不断壮大,《建国大业》迅速汇聚了172位专业演员,明星、名导约有83位。影片的潜力已经不言而喻,成为当时行业内最具话题性的作品。
然而,当肖文阁出现在昆仑饭店,准备投资《建国大业》时,韩三平虽然与他是老朋友,却并未打算让DMG分一杯羹。尽管如此,肖文阁却以一个独特的投资方式打动了韩三平:“我不是来分钱的,我是来帮着赚钱的。”他的提议是将中国电影产业亟需的盈利模式——巧妙的广告植入,运用到《建国大业》当中。
在肖文阁的精心操作下,交通银行成功成为影片的广告植入品牌,片中的蒋经国办公地点便是设在交通银行的旧址,品牌标识赫然可见。最终,《建国大业》投资3000万元,却斩获了超过4.3亿元的票房,不仅电影本身大获成功,广告植入的品牌也因此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肖文阁的DMG凭借此项目在影视圈一跃成名。
03
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终于突破了“百亿票房”大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性地带着家人走进电影院。在这个迅猛发展的环境中,肖文阁迅速调整战略,将《建国大业》成功经验复制到了新作《杜拉拉升职记》中。这部改编自畅销小说的电影,除了拥有大量广告植入外,还将车、手机、电脑等品牌产品无缝嵌入剧情中,以至于不少观众直言:“这更像是一部超长广告片。”
尽管如此,《杜拉拉升职记》最终收获了1.3亿票房,且其投资早已通过广告植入回收。肖文阁将好莱坞成功的商业片模式引入中国电影行业,提出“票房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0%,剩余70%来自票房外的收入”这一哲学观点。凭借此模式,印纪传媒逐渐成为中国影视行业的新兴力量。
04
然而,肖文阁显然不满足于仅仅在国内市场闯出一片天。他的目标远大,于是在出品了与好莱坞合作的影片《环形使者》后,印纪传媒于2013年决定与漫威合作,推出《钢铁侠3》在中国市场的上映。
影片首映当天,即获得了1250万元的票房,最终,《钢铁侠3》斩获了7.54亿元的国内票房,位列当年票房榜亚军。这一成绩直接推动了印纪传媒2013年净利润的激增,达到2.76亿元,较前一年翻了超过25倍。此时,肖文阁成为了“中国电影新教父”,身价暴涨,开始打算向更广阔的市场进军。
05
2014年,印纪传媒借壳上市的消息引发了业内的轰动。通过收购四川高金食品,肖文阁成功将印纪传媒带上了资本市场。2015年1月,印纪传媒成功登陆深交所,股价迅速上涨,市值一度接近500亿元。肖文阁本人也因此成为了全球富豪榜上的新贵。
然而,资本市场的辉煌背后,隐藏着危机。尽管印纪传媒的股价一路攀升,公司的应收账款问题却引发了外界的质疑。2014年到2016年,印纪传媒的应收账款不断增长,但坏账计提的比例却异常低,这一财务手法虽然暂时维持了公司业绩的稳定,却为未来埋下了隐患。
06
2017年,印纪传媒的财务问题开始暴露,坏账比例大幅上升,公司的资金链出现严重断裂。随之而来的是股东与债权人的集体诉讼,肖文阁的资本大戏也逐渐走向了尽头。
2018年,印纪传媒的业绩报告显示,营收大幅下降,亏损严重。尽管如此,肖文阁却通过股权减持和质押套现,成功赚取了24亿元。然而,随着公司资金链的断裂,他的“资本王国”迅速崩塌。股民们纷纷遭遇血本无归,肖文阁本人也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中,成为了“失信被执行人”。
2019年4月,印纪传媒宣布亏损高达17.86亿元,半年后正式退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印纪传媒联合出品的《长安十二时辰》仍在全国热播。曾经站在资本巅峰的肖文阁,在这场大戏的结局中,却成为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位影像人物。
最终,影视行业的真正遗产,并非资本数字的浮动,而是每一个人物故事的跌宕起伏。然而,资本的世界,似乎永远无法容忍那些单纯的热爱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