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始终绕不开两个美人范本:刘亦菲的清冷仙韵,张柏芝的港风灵秀。
这两张脸一出现,便让人确信小说里“十几岁倾国倾城”的描写绝非虚构。
2025年7月的河南街头,素面朝天的少女七七意外走红。高挺的鼻梁撑起面部立体感,清澈眼眸里的灵动与锋利的下颌线碰撞出独特张力。
在网红脸泛滥的互联网上,这张带着野生感的面孔像一记惊雷,瞬间引爆热议。
更引人注目的是,她眉眼间三分神似张柏芝年轻时的模样——那种混杂着倔强与天真的灵气,恰是当下影视圈稀缺的“港风遗韵”。
嗅觉如雷达般敏锐的于正,几乎在七七走红的第一时间就锁定了她。
7月15日,他通过社交平台释放信号:“七七已经联络上了,但还没有见到,有后续会告诉大家。”
这并非于正一时兴起。
在此之前,他甚至公开在咸鱼上招素人演员。
他的行动背后,既有对观众厌倦资本“丑孩子”的洞察,也有个人对“野生美人”的偏爱。
河南高校教师张婉莹因颜值出众被签入旗下,淘宝模特白鹿、商场里被星探撞见的宋威龙,都曾是他造星版图中的成功案例。
尤其是宋威龙,于正在其15岁毫无表演经验时,就为其定制了长达三年的“演员养成计划”,涵盖台词、形体、古装礼仪等系统训练。
七七的出现,几乎踩中了于正所有偏好:野生的骨相、港风的神韵,一张尚未被商业污染的白纸。
这种偏爱并非偶然,无论是早年TVB的编剧经历,还是后期与港星的合作,都奠定了他对“港风教科书”式美学的执着。
如他第一部编剧作品《带我飞,带我走》,主角正是TVB出身的佘诗曼、陈浩民。
如他做制片人的作品《国色天香》,主角为TVB出身的叶璇、刘恺威。
TVB的小清新唐宁则在他制片兼编剧的作品《最后的格格》里饰演女二号。
北上发展的“如妃娘娘”邓萃雯则出现在了多部作品当中。
原因是于正给了港星宾至如归的感觉。
邓萃雯曾坦言于正的制作风格比较像香港,节奏快,画面亮丽,而且剧组的工作人员,导演、统筹、摄影、造型师等也都是香港人……
然而,这场看似水到渠成的“伯乐遇良驹”剧本,却在短短数日内上演了反转。
7月21日,于正在直播中语气平淡却态度鲜明地浇灭了外界的期待:
“我就让工作人员去联系了,然后我又看她们在商场已经开始做活动了,我不知道怎么评…”
他进一步阐释放弃的原因:
“再好的苗子,她其实还是需要有专业的训练,如果急速想变现,它也不符合我的一个看人的理念。”
“急于变现”四个字,尖锐地指向了七七走红后其家庭的迅速商业化动作。
素人网红的商业价值窗口期往往短暂,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慢慢培养”成了奢侈。
依稀记得有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我以前以为,是赞美普通人家的孩子更具有责任感。现在才发现:
除了家庭劳动力不足等客观原因外,这类家庭必然有眼界过低的父母,孩子们在他们的指责以及愧疚式教育下,只能早早接过了家中重担。
替父母还债的张柏芝、蔡少芬如此,以拯救母亲为己任的大S也是如此。
只是,她们最终还是星光璀璨。
可我们得记住一句话:“你无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
就像15岁的七七,初三暑期本是夯实学业、衔接高中的关键期,家长让其开始接触商业活动,极易吞噬这段成长的时光。
让其参与“商场活动”更像是《伤仲永》里面的“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普通人的父母,也是普通人。
这里的普通不是指长相,而是那颗容易被诱惑的心。
对于默默期盼已久、想着“终于扬眉吐气”的父母而言,他们没见过更广大的世界,当然难以抗拒流量带来的即时机会。
这种角色认知的矛盾,从郑爽家到七七妈妈,并非孤例。
不知道,爽妹子的星光陨落,除了她自己作死外,是否还和不够专业的家庭作坊有关?
五岁能作诗的仲永,若干年后也泯然众人矣。
15岁的七七,将来又会变成什么样?
或许若干年后,她会回想起2025年的盛夏分叉路:
一条是于正提出的“三年封闭训练”:像宋威龙那样,在片场从走位开始学起,经历日复一日的台词课、形体房和表演理论;
另一条,则是眼前触手可及的商业路径:商场站台、直播带货,用短暂的流量兑换即时收益。
当张柏芝在《喜剧之王》里饰演的柳飘飘,用一句“不上班你养我啊”成为影史经典时;
没人想到二十多年后,一个被称为“小张柏芝”的女孩,会站在相似的人生岔路口。
只是如今的时代,似乎已经不再有“我养你”的浪漫空间,只剩下“要不要现在变现”的现实拷问。
其实,影视圈从不缺漂亮面孔,缺的是愿意熬过三年寂寞、将天赋灵气淬炼成扎实演技的耐心。
在这个流量如潮水般涌来又急速退去的时代,能被记住的“柳飘飘”们,从来不是靠一张酷似谁的脸,而是靠那些甘愿慢下来、沉下去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