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档电影市场的激烈角逐中,每一部影片都在为争夺观众目光与排片份额使出浑身解数。陈佩斯阔别大银幕 32 年后回归之作 —— 自导自演的《戏台》,近日也因点映票房与改档事宜成为大众热议焦点。截至目前,《戏台》点映票房达 1290 万,可这一成绩背后,却是无奈改档的现实。
《戏台》原计划于 7 月 17 日正式上映,却在临近档期时宣布改档至 7 月 25 日。究其原因,暑期档竞争的白热化态势让这部影片在排片上遭遇巨大压力。姜文的《你行!你上》和大鹏的《长安的荔枝》双双提档至 7 月 18 日,这一举措直接导致 7 月 18 日当天有 8 部新片同时上映,堪称 “史上最挤” 档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戏台》若坚持原档期,排片空间将被严重挤压,难以获得足够的曝光机会。
从点映数据来看,《戏台》点映排片 17764 场,观影人次 12.1 万,场均人次仅 6.9 人,上座率 6.6%,单日票房 446.86 万,占比 3.0%,排片占比却达 4.2%。这组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影片在点映阶段的票房表现与排片资源并不匹配,市场反响未达预期。尽管点映票房已累计至 1290 万,但与同期一些备受瞩目的影片相比,差距明显。比如大鹏的《长安的荔枝》,点映排片 1515 场,观影人次却高达 16.2 万,场均人次 107.2 人,上座率 32.9%,单日票房 821.28 万,点映两天累计票房 1376.4 万,且提档后点映及预售总票房已达 1791 万,媒体对其最终票房预测在 5.5 亿到 12 亿之间,期待值拉满。
面对激烈竞争,有观点认为陈佩斯选择改档是 “害怕” 大鹏等强劲对手。实则不然,这更多是基于市场现实的理性考量。在当下电影市场,排片是影响票房的关键因素之一。一部影片即使质量上乘,若缺乏足够排片,也很难触达广泛观众群体。陈佩斯此举,是为《戏台》争取更有利的口碑发酵时间与排片空间,期望通过错峰上映,让影片在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多关注。
与申奥相比,陈佩斯在喜剧领域有着深厚底蕴与独特风格。申奥导演的作品多聚焦现实题材,以细腻叙事与深刻主题引发观众共鸣;而陈佩斯的喜剧则扎根于传统戏剧表演,擅长通过肢体语言、幽默对白构建诙谐情境,有着鲜明的个人印记。在电影创作上,陈佩斯并不畏惧竞争,《戏台》便是他坚守自我风格的有力证明。影片以民国军阀混战时期为背景,借戏班在德祥大戏院演《霸王别姬》时遭遇的一系列荒诞事件,映射大时代的风云变幻,展现人性在权力、恐惧与生存间的复杂与坚韧,是一部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深度的作品。
改档至 7 月 25 日,《戏台》虽避开了 7 月 18 日的 “八片混战”,但新档期同样挑战重重。不过,影片也具备独特优势。此前点映期间,“高级喜剧” 的口碑已在影迷圈中传播,陈佩斯与黄渤两代喜剧巨星的首次合作也备受期待。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戏台》能否凭借口碑实现逆袭,突破当前困境,在票房与口碑上收获佳绩,值得观众与业界共同期待。它的后续表现,也将为电影市场在档期选择、影片宣发等方面提供宝贵经验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