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最早是2006年在网上吵起来的。
有日本网友把国歌《君之代》改编成了“赔罪歌”。
改得不多,就几个字的意思往外一拧,但意思完全变了。
那时候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铺天盖地,可这事儿还是在中文互联网炸了锅。
一首只有28个字的歌,怎么闹出这么大动静?那会儿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君之代》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其实早在几百年前,这歌就写出来了。
公元9世纪左右,日本还在平安时代,天皇叫“平安天皇”,掌权没多久。
宫里有个叫大伴家的贵族,平时喜欢写诗,算是个挺有文化的侍臣。
有一次他写了首和歌,意思就是祝天皇万寿无疆,大概就是“愿我皇的统治千年万年,小石头变成大岩石,上面长满青苔”这种。
那时候的和歌,跟咱们这边的古诗差不多,是文人间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
没人把这首歌当回事儿,更谈不上什么“国家象征”。
但后来,局势变了。
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天皇重新掌权。
原来掌控实权的幕府被推翻,国家全面改制。
说白了,就是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一切都要“现代化”。
包括国家象征:国旗、国歌、军队、宪法,统统得有。
那时候的日本,正处在一种“重新定义自己”的阶段。
政府找了一帮人来挑国歌,选来选去,看中了这首《君之代》。
为啥选它?倒不是因为旋律多动听,而是因为它“干净”。
没有战争,没有政治,只有一句祝福,符合当时对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的需要。
可问题也来了。
这首和歌,压根没有谱子。
于是他们请来了英国的军乐队长威廉·芬顿帮忙谱曲。1880年,在明治天皇的生日宴会上,这首“新国歌”首次演奏。
场面挺轰动的,但不少日本人听完之后,心里犯嘀咕:这曲子,怎么听着那么洋气?
到了1906年,日本作曲家冈野贞一重新谱了曲。
他用上了日本传统乐器,比如笛子、筝,把旋律变得庄严肃穆,才算让这首歌真正“日本化”。
真正定为国歌,是1919年。
那年大正天皇即位,《君之代》被官方正式宣布为“日本国歌”。
可这事儿,并没完。
几乎就在定国歌的同时,日本开始往外扩张。
先是吞并朝鲜,又在中国东北搞事。
那时候每次出征,军队都唱《君之代》。
每次升旗仪式,也都放这首歌。
这首原本是祝福天皇长寿的和歌,在战争年代变了味儿。
它成了军国主义的一种象征。
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
美军进驻,天皇地位被削弱,战争责任成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那时候,《君之代》一度被禁止播放。
很多人觉得,这首歌跟过去扯不清,不能再用了。
但日本政府没放弃它。
到了1999年,日本国会通过《国旗国歌法》,正式把《君之代》写进法律,成为日本的法定国歌。
这一下,争议彻底爆发。
日本国内不少教师、文化人公开反对,尤其是在学校里强制学生起立奏国歌的规定,引发了激烈争议。
东京有位高中音乐老师,当时拒绝在毕业典礼上演奏《君之代》,结果被停职。
他在听证会上说了一句话:“这首歌让我想起我父亲在中国战场上的岁月,我不愿意让学生重复那段历史。”
这不是个例。
从1999年到2005年,日本全国大约有400多起类似的教育纠纷,都是因为《君之代》。
有人说这是文化传统,有人说这是历史负担。
可无论站在哪边,都说明这首歌已经不仅仅是一段旋律或一首诗了。
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那年东京晴空万里,国立竞技场里,成千上万的观众站起身,齐声唱起《君之代》。
镜头扫过人群,有人眼含热泪,也有人默默低头。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