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七月的风拂过大地,人们原本以为2025年的暑期档将迎来一场华语电影的盛宴。足足有12部新片同档期竞争,其中不乏被热切期待的重磅大作。然而,现实却给这一片热忱的期望泼下了一盆冷水。国产大片纷纷陷入票房低迷,未能捧回期待中的荣耀,反而是好莱坞的《侏罗纪世界重生》稳坐票房榜首。而在这场票房风暴中,最令人震惊和惋惜的,无疑是陈思诚的悬疑力作《恶意》。
市场的残酷无情,在票房数字上表现得淋漠而清晰。截止7月5日早上9点,《侏罗纪世界重生》依然牢牢占据着单日票房冠军的位置,凭借近三成的排片量,吞噬了超过四成的票房,且上座率遥不可及。而与之对比,国产片《恶意》与《无名之辈2》等被寄予厚望的种子选手,却相继出现疲软的表现。《侏罗纪世界重生》的票房预期,从最初的5亿已经悄然攀升至7亿,几乎无可撼动。
作为“暑期档救市之作”的《恶意》,上映9小时后,票房仅录得395万元,这一数字,对于一部声称制作成本超过2亿的电影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更加令人为之惋惜的是,《恶意》虽占据了19.8%的排片份额,紧随《侏罗纪世界重生》之后,但它的票房占比却只有可怜的8.6%。这种“排片票房倒挂”的现象无疑是市场发出的危险信号——影院经理们为它争取到黄金排片位置,但观众却没有买账,甚至即时票房表现还不如动画片《名侦探柯南》和赛车片《F1狂飙飞车》。
即使加上此前两周的点映,《恶意》的累计票房也仅为3748万。按照目前的趋势,别说收回制作成本,最终票房是否能够突破2亿大关,已然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无名之辈》的续集《无名之辈2:否极泰来》表现更为惨淡,9小时票房仅212万,且上座率在同档期影片中直接垫底。口碑两极分化,以及“将一部续集拆成两部拍”(今年还有一部刘德华主演的《无名之辈:意义非凡》)的策略,似乎让观众对该系列的信任提前透支。原本被看作“黑马”的影片,如今或许连破亿的梦想也显得遥不可及。
讨论点一:天价成本与明星效应,真的是票房的“灵药”还是“毒药”?
《恶意》的票房失利,激起了一个老生常谈却越来越尖锐的话题:一部电影动辄数亿的制作成本,究竟花费在了哪里?当网友质疑现代剧情片为何会有如此高昂的成本时,圈内人士的回答大多归结为“明星片酬”。
以《囧妈》为例,其2.2亿的制作成本中,徐峥一人的片酬就高达8700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来,许多影片如《热辣滚烫》、《满江红》,看似场景简单,制作成本却高达四五亿。
陈思诚与张小斐,这对“百亿票房组合”,在宣发时被誉为“王炸”。陈思诚是手握百亿票房的导演,张小斐则是新晋的百亿票房女主,二人合作的《恶意》,原本被视为市场的又一大亮点。然而,现实却给了市场一个冷酷的回应——“名导 名演”的黄金公式,是否已经彻底失效?随着观众愈加注重剧本质量和观影体验,高昂的明星片酬,是否真的能为一部电影带来足够的品质保障,抑或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曾几何时,陈思诚被誉为“最懂观众的导演”。他精准把握市场脉搏,尤其擅长悬疑类型片的制作。2023年,他监制的《消失的她》将“悬疑”与“女性议题”巧妙结合,创造了35亿的票房奇迹,成为现象级的成功。观众也因此对《恶意》寄予了厚望,认为这将是《消失的她》的PLUS版。
然而,事情的结果却令人失望。与《消失的她》巧妙地将故事背景设置在法外的东南亚不同,《恶意》显得“悬浮”得过于明显。观众与影评人的共同反馈中,最常见的词语是“不接地气”和“傲慢”。影片中的警方形象几乎全程隐形,官方机构形同虚设,舆论被轻易操控,仿佛整个社会只围绕着几个主角的“计中计”转动。为了反转而反转,反转频率过高,反而让观众产生了疲劳感。《消失的她》是一部极致的“爽片”,而《恶意》则像是一个过于精致却脆弱的童话,带给观众的不是心灵的震撼,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炫技”和自我陶醉。
讨论点二:观众真的变了,还是创作者没有跟上?
从2024年制作成本高达5亿,票房仅为3.34亿的《解密》,到如今几乎注定要血本无归的《恶意》,陈思诚的两连败已然为暑期档电影市场敲响了警钟。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失败,更是整个电影行业的一次深刻反思。
即便是陈思诚这样敏锐把握商业元素的导演,也未能避免票房的惨败。那么,是否意味着观众的口味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是否可以大胆推测,观众已经不再满足于那些通过“社会热点话题”和“强行反转”堆砌出来的悬疑大片?
或许,观众更渴望的是更真诚的故事、更扎实的角色和更动人的情感,而不再是套用公式、精心设计的套路。当创作者们仍沉迷于大数据和流量密码时,观众早已悄然走向了另一端。
今年暑期档的低迷表现,或许正是给中国电影人一次集体的警醒:市场的沉寂并非观众放弃了电影,而是观众放弃了那些忽视他们智商和情感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恶意》的票房失利,或许并非一件坏事。它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当前创作环境中的浮躁与短视,也许这场寒风,比虚假的繁荣更加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