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旬高龄的陈佩斯,时隔二十年后推出的新作《戏台》,在影院上映时,令人惊讶的是,观众中大多数为60岁以上的群体,特别是70后与80后的人士,以此向他表达敬意。然而,这部戏的故事情节流畅、冲突分明且富有笑点,虽然场面不大,却延续了他在话剧中的风格。
然而,这部电影真正想要传达的是什么呢?显然,这是陈佩斯个人情绪的一次宣泄。今年已逾七旬的他,曾是1980年代中国喜剧的领军人物,在1984年推出的《吃面条》之后,开创了中国小品喜剧的时代。但不久,正值事业巅峰的他,与央视之间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对于这些纷争,关于创作理念和节目审查的意见不合,或是与某些领导的矛盾争执,种种说法应运而生,最终演变为版权之争,导致了他与央视的彻底决裂。
可以想象,二三十年前的央视是中国最大的媒体平台,失去该平台造成了名望与财富的巨大损失。与陈佩斯同时代的本山大叔,相对而言却显得较弱势,若他没有退出,或许后来的赵本山也未必能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尽管陈佩斯没有完全退出舞台,但从各个方面与赵本山相比却显得相形见绌。
陈佩斯心中的埋怨,似乎也并不难以理解。在《戏台》中,各个角色反映出对权力的埋怨和揶揄。片中“洪司令”对京剧一无所知,却欣然认可一位名为“大嗓”的店小二登台演出,这分明是一种对权力干扰艺术的讽刺。难道这隐喻着陈佩斯对干预自己创作的一些人发出的控诉吗?对此,无需多言便可明了。
剧中的角色几乎都有其隐喻,但观众却难以找到解决之道或出路。事实上,这个世界并没有绝对的净土或完人,十全十美的境遇并不存在。面对困难与问题,智慧的化解才是解决矛盾的关键。在《道德经》中,就有“四句教”的智慧:“方而不割,廉而不刿,光而不耀,直而不肆”,揭示了做人的道理。
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或环境,欲成就一番事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智慧在于如何有效地化解矛盾、解决难题,而这正是通往成功与辉煌的必经之路。
因而,观看完《戏台》后,我明白了陈佩斯的心境,虽用心良苦,但也表明他尚显稚嫩,缺乏应有的智慧,仍然在一些牛角尖中徘徊。尽管如今的陈佩斯才华横溢,却也伤痕累累;《戏台》虽然讽刺精准,却深陷于无解的怨愤之中。观众席的60后和70后不仅是致敬,更掺杂着对他往昔辉煌与失落的同情。
历史的纠葛确实沉重,而权力的傲慢理应遭到谴责。然而,时间终归是最大的审判者。真正的智慧并非是在遗忘或妥协中获得,而是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领悟到将古老箴言“方而不割”、“廉而不刿”、“光而不耀”、“直而不肆”化为心灵解脱的涓涓细流。陈佩斯通过《戏台》倾诉了他的过往,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位倔强的艺术家,能够在坚守自我的同时,也能找到与命运及世界从容对话的深邃智慧。毕竟,人生如戏,落幕之时,留下的应不仅是叹息,更应有岁月积淀后的释然与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