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琍这回算是摔了大跟头,直接在“语言战场”上栽了大跟斗,差点因一时口误让自己形象大打折扣。
记得6月底那场白玉兰颁奖典礼上,马伊琍被提名最佳女主角,最后奖杯却颁给了宋佳。其实这也不算什么特别大的事儿,毕竟每年提名那么多人,总得有几个“陪跑”的,但问题就出现在主持人王安宇的串场环节上。
当时王安宇让入围的女演员们聊聊自己的心情。宋佳是第一个发言,她看着台下的入围名单,眼里闪闪发光地说:“我刚才看到所有优秀女演员的入围视频,真的特别感动,每一个都很有魅力,能和她们同台,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她这一番话真挚自然,不做作,也没有偏向,台下的演员们都点了点头。
然而,轮到马伊琍发言时,气氛突然变得尴尬。如果说宋佳的话如一杯温暖的茶,那马伊琍的发言简直像一碗夹生饭。她刚刚夸完“每一位提名的女演员都很棒”,紧接着又补了一句:“前面提名的男演员,还有配角的演员也都特别棒。”这话显得有些过于“全方位”,显然想要尽力平衡男女演员的关系,但反而让人觉得有点没有深度,像是为了端水而端水,言辞混乱,让人产生“文化不够”的感觉。
最后,她还补充了一句:“作为一个上海人,坐在这个会场里,期待白玉兰在上海再次绽放,是我该做的事。”乍听之下,这话似乎很朴实,但细想一下,前半段还在拾起宋佳的话,后半段突然加了一个“上海标签”,给人一种写作文时为了凑字数而生硬加上去的感觉。更让人尴尬的是,台下不少演员的脸色都变了,谁都不想被归类成“被端水的配角”。
说起来,这种大型活动的即兴发言,团队本该提前准备好,毕竟马伊琍也不是第一次走红毯、上颁奖礼,过去可是被夸过“情商高”的。可这次显然准备不足,连一个简单的过渡句都没有,直接把场面搞得像是在“强行端水”。虽然不少人吐槽她反应慢,但大家当时也没太在意,谁知道这才是个开头,后面还有更大的“雷”在等着。
4月她的新片《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宣传,又因为一番话引发了更大的争议。电影讲的是东亚家庭中母女关系的复杂性,按理说,作为一个既演过多个母亲角色又是妈妈的马伊琍,谈到“当妈的那些事”应该是游刃有余。然而,马伊琍一开口却把话题引向了“雌竞”——她竟然说:“母女关系基本就是一个相爱相杀,而且还有雌竞的成分。”这句话听上去像是从网上那些讨论女性之间为争取男性资源的“恶性竞争”话题中摘出来的,但她忘了母女关系怎么能用这种词语来形容呢?
尽管马伊琍之后解释说,她只是想表达母女间那种“又爱又纠结”的情感,但网友们显然不买账。最终,电影方不得不连夜修改海报,把“相爱相杀”改成了“母女拥抱”的温馨画面。
有人或许觉得,马伊琍只不过说错了几句话,至于放大到这种程度吗?但问题在于,马伊琍一直以来塑造的形象是一个“文化女性”,从离婚后那句“且行且珍惜”到她谈论女性独立与育儿理念,她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有文化、有深度的。然而,这两次的发言,却暴露了她最不该暴露的弱点——作为公众人物,特别是文化领域的代表人物,言辞要准确,更要有分寸。
同样是即兴发言,宋佳能抓住“感动”和“同频”这些关键词,既不抢戏,又不失真诚;而叶一茜之前也因言论不当被批,后来上综艺节目时都提前让团队给她准备了“安全词库”。
马伊琍的主要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嘴比脑子快”。她可能太信任自己的直觉感受,却忽略了这些感受需要经过打磨和包装,才更能准确地传达。这并不是虚伪,而是为了让话语更具力量和分量。
其实,说到这,网友们拿她和朱丹相提并论也并不奇怪。朱丹之前因为“重男轻女”的言论遭遇大规模批评,比如她给弟弟留鸡腿、大女儿留级和弟弟同班的事,现在回想起来,大家还会翻白眼。虽然朱丹和马伊琍的情况不同,朱丹可能真心觉得自己的做法没问题,但从公众形象的角度来看,二人言辞上的“翻车”真的是如出一辙。
话说回来,马伊琍这些年为女儿做出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在文章出轨风波后,她咬着牙坚持“且行且珍惜”,为的就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离婚后,她争取抚养权并调整工作时间来陪伴孩子;甚至为了女儿,她学做菜、研究教育方法,朋友圈里晒的几乎全是陪娃的日常。
但这些翻车事件,明显是因为她的言辞缺乏“分量”——作为公众人物,守住自己的形象比什么都重要。毕竟,立人设容易,守人设难。如果总是口无遮拦,连“独立女性”的标签都难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