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月亮
编辑|小鱼
当央视力推的电视剧《以法之名》从开局高调走向口碑下滑,许多观众的不满情绪便纷纷指向了剧中两位演员的表现。在观众看来,若不是这两位演员的演技让人失望透顶,整部作品的评分绝不会如此惨淡。起初,大家对这部剧的演员阵容充满期待,纷纷看好这部被寄予厚望的佳作。然而,仅仅一个星期后,观众对该剧的好感却骤然下降,甚至出现了广泛的负面评价。
那么,究竟是哪两位演员的演技遭遇质疑?他们的表现又给整部剧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在《以法之名》尚未播出前,许多观众对反黑除恶题材的作品兴趣并不高。毕竟,近年来众多导演涉足此领域,推出的作品却往往脱离现实,缺乏感染力,使得观众难以产生共鸣。直到《狂飙》的出现,才让人们意识到,反黑除恶题材同样可以诞生大制作,带来强烈震撼。尽管《狂飙》播出已近两年,依然有不少观众记忆犹新,对其中众多经典桥段津津乐道,由此可见其精彩程度。
本以为有了《狂飙》的成功示范,反黑除恶赛道会涌现更多精品,但两年间却未见新作崭露头角。直到央视重点推广《以法之名》,观众才开始调整态度,认为既然央视如此重视,剧中必有可取之处。除了宣传力度强大,主演阵容也令人期待——张译、蒋欣、李光洁等实力派演员的加盟,令观众对该剧充满信心。
然而,剧集播出后,评论区几乎充斥着负面声音。许多观众指出,剧情线索繁杂,导致无法专注于某一条主线,难以深入代入。制作团队或许想营造复杂烧脑的效果,殊不知这反倒让观众觉得剧情浮夸晦涩,难以理解。
除了剧情遭受批评,主演张译的表现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观众认为他对剧集的投入不足,甚至质疑他为何在娱乐圈能够稳坐高位。作为主角之一,张译在剧组宣传期间未曾出席现场,而这并非首次出现类似情况。早在《狂飙》拍摄期间,就有人好奇为何其他配角积极参加宣传,唯独他缺席,令人怀疑其敬业态度。
更令人诟病的是,他的演技存在明显同质化问题。此前在《三大队》和《狂飙》中,他所饰演的警察或法官角色常常显得胆怯,缺乏应有的权威感。观众期待正气凛然的角色能够展现出威严与力量,但张译的表演却让人感受到更多的犹豫与软弱。
曾几何时,张译凭借精湛演技,成功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赢得业内外高度认可,也斩获了诸多重量级奖项。然而,近年来他的表演风格趋于雷同,无论角色大小,总给人一种窝囊软弱的印象。即便剧中角色官职显赫,他的表现仍难掩那种畏缩不前的气质,让人质疑是否真正理解角色的内涵。
导演原本希望他能将检察官的果断与正直演绎得淋漓尽致,可无论是与上级对话还是下属协作,张译的眼神总流露出胆怯与不安,仿佛内心有所畏惧,令人错觉他自己做了错事。
这种“窝囊气质”令人不禁联想到另一位演员雷佳音的类似困境:饰演检察官角色时,却让观众感到他总是处于被动和受气的一方。
看完这两位演员的表现,许多观众希望今后的导演们不要再把正义凛然的角色交给这些自带软弱气场的演员。只有那些气场强大、能够驾驭角色内涵的演员,才能把这些角色塑造得更加完美。
不仅主演张译令人失望,剧中其他配角的表现同样未能令人满意,其中任重的表现尤为突出。这些年,他试图摆脱“老实人”的标签,挑战多种负面角色。然而,演绎反派并非易事,需要带有一种强烈的反派气质。遗憾的是,任重在这方面曾经摔过跟头。
早前在《漂白》中,他饰演的反派形象与传统印象大相径庭,但他本人似乎未能察觉这一点。这一次他再次出演反派角色——万川集团的老总,与万海处于竞争对立状态。得知万海倒台,他喜形于色,然而任重却未能充分表现出角色应有的情绪波动。
特别是在剧中“仓库血腥讨债”的名场面,观众未感受到应有的凶狠气势。理想中,镜头应该紧盯他那若有若无、似笑非笑的脸庞,彰显反派的冷酷与狠辣。可遗憾的是,镜头处理存在瑕疵,任重的演绎又显得用力过猛,导致整场戏显得十分违和,令人出戏。
不可否认,这些演员在其他剧集中确实创造过不少高光时刻,但在《以法之名》中,他们的表现却未能赢得观众认可。这主要因为剧中角色设定与演员自身气质存在较大差距,致使观众难以融入剧情,产生代入感不足。
如果在角色选角阶段能更加严格、精准一些,或许这部剧的整体走向不会如此令人失望。如今回望,遗憾与可惜之情难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