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子如何看待
“魅力重庆”无人机表演
《思想的力量》第三季之
《问题导向 创解难题》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观察实践团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的观察实践小分队
一头扎进了由重庆卫视执行的
“魅力重庆”无人机表演现场!
外围是人山人海的盛况,
但内场的紧张心跳和忙碌身影,
才更有看头!
让我们跟上这群活力满满的小伙伴,
挤进第一线去!
幕布之后:
传媒学子的观察时刻
推开后台的幕布
迎面而来的
是比江风更急促的指令声
这群传媒学子收起游客心态
瞬间切换成“观察者”模式
镜头对准了聚光灯照不到的角落
在现场,跑是常态
“孩子们,
镇长来了,
快来”
“快来,
孩子们,
技术老师在这,
快来”
“孩子们,
总导演总导演,
快快快”
“后勤老师闲下来了!
可以采访”
比起等待无人机升起
他们更渴望解码这场盛大表演
背后的每一块“拼图”
敬畏,比无人机
更早在心中升起
通过观察、采访、拍摄,一个无人机秀幕后庞大的“地基”展示在学子面前:城市各部门多方协调的难度、无人机离江面最低7米的高度、长达15天的测试时间跨度、一万多架无人机同时协调的技术极限......这些,比升起的无人机更加震撼!
45度仰望天空的不只有眼睛
他们的“仰望”带着使命
要做这场科技艺术最专注的解读者
“打卡”的N种传媒方式
传媒人的“到此一游”怎能普通?
用镜头框定独一无二的机位
用创意姿势“对话”空中图腾
把城市地标与科技光影
压缩进一张张充满巧思的
“专业级”打卡照里
散场后,聆听设备箱关闭的轻响
无人机谢幕的轨迹被精准锁定。热闹散场,那份独特的“繁华落尽”后的真实气息,藏着最动人的故事能量。
从传媒人的视角望去,这场无人机秀本身已是发着光的“低空”融媒—— 五千架无人机铺展的轨迹里,传递的不仅是表层信息,更藏着技术攻坚的智慧、突破限制的勇气,凝结着无数人的坚守,最终化作震撼人心的展演,传递出磅礴力量。
作者丨 张莺
排版丨 巴晓洋 黄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