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四大名著电视剧作品与央视版作品相比,普遍在力求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戏说的成分,即对原著内容进行较大幅度的改编创作,使电视剧作为“戏”的特点更加突出。
今天,我们从《经典再造:四大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张阳、金强著,中华书局2025年5月出版)一书中节选部分内容,以新版《三国》为例,揭示大众文化语境下四大名著的突破性改编。
《经典再造:四大名著的电视剧改编》
与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充分尊重原著情节的做法不同,新版电视剧作品有时是大刀阔斧地改编原著的故事情节,有时是刻板地演绎原著的情节内容,有时还给原著情节画蛇添足。
针对不同的作品而言,新版四大名著电视剧(注:分别是张纪中版《西游记》、李少红版《红楼梦》、高希希版《三国》、鞠觉亮版《水浒传》)在改编情节问题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极是大幅度地改编,如新版《三国》大幅度地删减了原著的情节而增加新的情节;另一极如新版《红楼梦》过于注重形式上追求忠于百二十回本原著,新版《水浒传》不做顺应影视叙事规律的情节结构调整而完全搬演原著情节等。
《西游记》李天飞注释修订本
《红楼梦》名家点评本
当然这与原著的主题内容也是有关系的,《三国演义》是历史题材小说,《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且原著对话语言简洁,因此改编者尝试了“戏说”的细腻化的改编方式。而《红楼梦》和《水浒传》本身是社会市井题材小说,“戏说”的大幅度改编显然是不合适的。改编者应该更多地着眼于怎样用最理想的影视艺术方式去表现原著的内容、神韵乃至主题。但从总体上看,与央视版作品不同,新版电视剧呈现出较大幅度地改编原著情节细节的特点,下文将举例展开论述。
新版《三国》对《三国演义》情节的改编幅度最大,编剧朱苏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版只整形不颠覆,会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做某些延伸,补充进小说中可能发生而没发生的情节。如写到刘备三顾茅庐,原著中张飞是扬言要放把火把诸葛亮烧出来,我则改写成张飞真的放了这把火,诸葛亮一觉醒来茅屋已经被烧着。下山时他戏言要张飞赔他一座茅庐,张飞答道‘你帮我兄弟打天下,我就赔你一座大茅庐’。”新版最大的特点就是首度将庞杂的三国故事梳理成简练的“串烧”。片方相关负责人这样解释新版的脉络:“以往的三国系列剧要么走人物路线,要么将一些经典桥段单独拎出来以板块故事的方式传达给观众,而这次的新版则是首度将整部三国故事有机串连,把所有这些故事集结成一个流畅的‘大故事’,应该说这是新版最大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剧本一做就是三年的主要原因。”以强化故事情节性和突出人物矛盾为目的,对《三国演义》原著进行故事性强化的整体性改编,对于电视剧叙事来说是必要的,这种改编实践也是比较成功的。
通观全剧,的确如此。《三国演义》中大量烦琐的战争情节和次要情节被删减,对主要人物的相关情节则进行了“戏说”式的改编扩充。如从整体上看,剧本对原著的开头和结尾明显进行了删减:开头删去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到第三回吕布刺杀丁建阳的情节,而直接从曹操献刀开始。对原著前几回十常侍之乱、董卓篡权等情节只在电视剧开头做了背景解说和一笔带过的交代(如设计了董卓在退朝后打个喷嚏都让文武百官心惊胆战等细节)。在结尾,编剧只将情节演绎到第一百零六回“司马懿诈病赚曹爽”,删去了司马氏夺了曹魏政权之后征服吴、蜀的情节以及司马氏内部争权的内容,只在尾声用简单的解说进行了概述。
这样掐头去尾的方式对原著素材进行了整体的剪裁,突出了原著三国鼎立的主体和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主要人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这种做法近似于央视版《水浒传》删除原著结尾描写比较拖沓的征辽内容,都是对原著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删减,突出演绎原著的精华主体部分。
《水浒传》名家点评本
此外,新《三国》扩充和丰富了司马懿的故事内容,将其塑造成一个大阴谋野心家的角色,设计了他的提前出场,丰富了他与曹操、曹丕、曹爽的对手戏。司马懿一直在曹氏政权中表现得十分忠诚、善于掩饰,其实是隐藏在曹氏政权中最大的阴谋家,正如电视剧中的一个细节所揭示的那样:
曹操:仲达,我问你,你说这人的脚为什么比手和脸要白呢?
司马懿:在下不知。
曹操:因为它老“藏”着……
曹操与司马懿
当司马懿阴谋篡夺了曹氏的政权,拿下了曹氏政权的主力曹爽,电视剧画面闪回了上述曹操与司马懿的对话内容。闪回后,司马懿将一只光脚踏在了被俘的曹爽的身上,并且说道:“这都是你的先祖曹操教会我的。”这个前后呼应的细节,可谓卒章显志,暗示和突出了编剧的创作意图,即将司马懿塑造得无比狡诈,这样就丰满了原著中略显单薄的司马懿的形象,突出表现政治斗争残酷、虚伪、阴险的主题。
电视剧还扩充了原著中有所体现但没有完全展开的曹操子嗣争权夺位的内容,原著只是写到曹丕对兄弟们特别是曹植的排挤,但还算仁义,并没有将兄弟置于死地。而在电视剧《三国》中,则将曹丕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阴险狠毒,设计了曹丕心怀嫉妒、为承大位害死自己聪明的弟弟曹冲等情节,突出表现了曹氏政权内部的纷争和险恶。
曹丕
从改编的局部细节看,新《三国》删除了很多原著中游离于主要人物故事和情节矛盾之外的次要情节以强化戏剧性冲突。如在原著的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和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中,孙坚带着无意中得到的传国玉玺准备回江东壮大实力,袁绍寄密信给刘表要截杀孙坚,却并没有截住:
却说孙坚被刘表围住,亏得程普、黄盖、韩当三将死救得脱,折兵大半,折路引兵回江东。自此,孙坚与刘表结怨。(毛评:伏一笔。)
这一伏笔后,原著又插入了一段有关“袁绍磐河战公孙”的情节,然后才又将叙述的笔锋转向孙坚与刘表的第二次战斗,在这次战斗中孙坚才最终被刘表手下的吕公杀死。
《三国演义》七色汇评本
新《三国》对这一段的改编十分成功。首先,删掉了原著中间夹叙的“袁绍磐河战公孙”的情节,并且没有将孙坚之死放在该情节之后孙坚与刘表的第二次战斗中,而是放在第一次刘表截击孙坚之前的情节之中,不再“伏一笔”而是直接进入了孙、刘矛盾冲突的情节,这样也将孙坚的死和他私藏玉玺联系得更加紧密。适当删掉原著中插叙的情节,使主要矛盾冲突在相对集中的剧集中充分地演绎,这种改编是成功的,是符合电视剧艺术规律的。改编后刘表先礼后兵的计谋,显示出其深藏的机谋和阴险,开始还感叹刘表宽宏大度的孙坚很快就遭到刘表的伏击,临死前才悟出“人事阴险”的道理。这样的感慨当然是原著中没有的,编剧将原著中所表现的诸侯争霸的矛盾改编得更加激烈。
其次,这一段剧情在细节上也显得十分细腻生动。在孙坚的戏份中安排了少年孙权的提前出场,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孙坚正为得到玉玺而窃喜时,小孙权在父亲旁边提出了“不知是福是祸”的忠告;在孙坚上路返回江东前,曹操前来相送,听说了孙权的见识,赞叹地说:“生儿子就应该像他这样。”在孙坚中箭将亡的时刻,孙权在垂危的父亲身边聆听了父亲对世事阴险的醒悟和对孙权寄予的厚望;在孙坚死后,其遗体被刘表所掠,孙权亲赴刘表府邸,以超常的智慧说服刘表并博得同情,换回了孙坚的遗体。(原著中向刘表讨要孙坚遗体的本是一个不知名的儒士,编剧将这一任务赋予了少年孙权。)孙权、孙策与其父孙坚的感情,也在尔虞我诈的残酷战争造成的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中显得感人悲壮。
原著中原本显得拖沓、不连贯的矛盾冲突被强化突出;原著中没有强调出的“世事阴险”的主题被特别赋予;原著中感情部分的空白被生离死别的父子情所充实;原著中尚未出场的孙权,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提前出场,还体现出其潜在的未来足以独霸一方的智慧和魄力。新版《三国》增删得当,改写巧妙,这一段剧情对原著的改编,笔者认为堪称经典。
少年孙权
然而,在改编研究中对于小孙权戏份的增加,也有否定之声。“按照古代军制,根本不会携带年幼的子女随军。事实上,《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明确记载:‘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可见历史上孙坚参与讨董时,特地将家眷安置在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连长子孙策(此时虚岁十六)都未随军,更不要说孙权了。《三国演义》第七回写孙坚攻打刘表时(192年),虚岁十八的孙策才随父出征。新版《三国》虚构孙策随父讨伐董卓是可以的,但写孙权从征就说不通了。”沈伯俊先生引用史料,从历史考证的角度分析,认为小孙权情节的加入有背离历史真实之嫌,对新《三国》电视剧改编提出了要更深层次地尊重历史真实的要求。因学界对原著的理解角度和改编追求效果有所不同,对这一具体情节的改编也褒贬不一。这充分彰显了精英文化界对《三国演义》改编历史严肃性的重视,同时反衬出改编者更重视大众文化语境下对故事传奇色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