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绪丹大概也没想到,她在《朋友请吃饭3》再次聊起被说“装可爱”的争议,网上的态度会有这么大转变。
节目里她提到,因为性格和演过的那些有气场的角色反差大,总有人觉得她是不是装的,杨迪在旁边搭话“就觉得不可能有这种人”,她立刻点头,认真说自己真的没装。
阿杠随手翻了翻相关讨论,发现“有没有可能人家本来就是这种性格”、“支持美女可爱自由”、“没有人规定30+的姐姐就一定要成熟稳重”这类支持的声音竟然占了多数。
哎?奇了怪了,要知道这话如果放在她参加《乘风2025》那会儿,别说是正经回应了,哪怕只是自然流露的小表情、小动作,都可能被大家放大,推上风口浪尖。
当时的争议焦点,集中在她被指“堆砌人设”的表现上,有网友觉得,她像是想抓住机会冲刺一把,把当下流行的人设都试了个遍。
不仅说话语气刻意变“夹”,和她早年采访里清亮自然的声线对比明显。
肢体动作里还总带着撅嘴、歪头的小动作,被吐槽“刻意模仿虞书欣的“作精”风格,却没学到点上,显得不尴不尬”。
甚至偶尔心直口快的发言,也被认为是在模仿孟子义的“笨蛋美女”路线,结果反而落得“情商低”、“没脑子”的评价。
论坛高楼平地起,类似“她这个年纪还硬凹少女感,太刻意了”、“又是学这个又是学那个,已知克隆羊多利只活了六年”的讨论随处可见,那些被放大的细节,让“装”的标签牢牢贴在了她身上。
这就有点意思了吧,同一个人,展现着相似的性格,怎么仅仅换了个节目,大家的态度就从批评指责,变成了理解和接纳?
是因为《朋友请吃饭3》里做饭聊天的烟火气,冲淡了浪姐赛时的紧张感?还是因为她在饭桌上这份不藏着掖着、主动提起争议的坦荡劲儿,比在舞台上被无数双眼睛盯着审视时,显得更真实可信?
说到底,当初那么多人说她“装”,到底是真觉得她在刻意表演,还是因为她展现出的样子,和我们心里预设的“祝绪丹”不一样?
01.角色滤镜太厚,真人成了「意外」
em,要弄明白为啥大家对祝绪丹的反应这么“分裂”,得先看看她在我们观众脑子里是个啥印象。
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心机深沉的玄女,到《倚天屠龙记》后期气场凌厉的周芷若,再到《永夜星河》端方持重的慕瑶,她塑造过的大多数出圈角色,都是带着疏离感与决绝色彩的“高岭之花”。
这些角色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祝绪丹”这个名字在观众潜意识里几乎和“冷艳”、“狠厉”、“疏离”几个词呈现一个绑定状态。观众看她演多了这类角色,脑子里就自动给她画了个框,认为她本人也得是气场强大、不苟言笑、眼神带锋、生人勿近那挂的。
然而,综艺镜头里的祝绪丹却常常是另一种画风,被问“哪一面更能展示自己”,换谁都该往性格、特长上靠吧?她偏头琢磨两秒,蹦出个“右面”,脑回路实在清奇,也是不难理解她怎么闯进微醺赛道的了。
逛集市问价,一听“八万”当场破音,表情管理瞬间出走;给东北人安利东北菜,说起来头竟是“小时候在西餐厅吃的”;挑男友也有自己的小众方式,不看年龄家境学历,只盯衣服面料...
私底下的她则更像一只高攻低防的“快乐小狗”,看她和粉丝的互动就知道,活动散场后都戴口罩准备上车了,听到熟悉的粉丝名,眼睛一下子亮起来,忙不迭摘口罩、理头发,又笑着朝粉丝走去,还主动张开手臂拥抱。
会把粉丝送的花小心做成干花摆在显眼处,哪怕过去很久,还能从她发的微博背景里瞥见那束花的影子;还会把粉丝人生中的重要时刻默默记在心上,在私信里认真祝福“生日快乐”;甚至微博取消已读功能后粉丝感到失落,她也专门回复了一句“已读”来安抚...
问题就出在这种角色和本人之间的“货不对板”上,人一旦对谁有了固定印象,心里就像有了个预设好的模子,默认对方就得往模子里套,要是看到的人和模子对不上,哪怕只是差了一点,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原来能这样”,而是 “怎么会这样”。
这种认知惯性会让人不自觉地戴上有色眼镜,本能地抗拒任何偏差。倒不一定是真实的样子有多不好,而是“和想象的不一样”这件事本身,就足够让我们先冒出“这是不是装的”的念头。
02.「场域」一变,性格的评判天差地别
但透过有色眼镜看到的祝绪丹是“真”是“装”,光盯着她本人可不够,还得看她当时处于什么环境下。
浪姐是个什么地方?表面是唱跳舞台,实则是生存竞技场。姐姐们拼实力、拼人气、拼成团,空气里都弥漫着“卷”与“比”的味道,紧张、压力、竞争是这里的常态,这么乐天的祝绪丹在里面都两天一小哭、三天一大哭。
在那个环境下,姐姐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被架在超强显微镜底下观察、解读、甚至过度解读。你说不清是观众太敏感,还是节目剪辑在推波助澜,很多自然流露的举动,到了这个场域里就变了味。
表现活泼些,可能被批“想抢镜”、“太有野心”;跟其他姐姐撒个娇,或许被说“刻意博好感”、“太假”;就连笑容多了,都可能被指责“没事业心,来这就是玩的”。
祝绪丹的率真在这里被误解为不合时宜,最终被部分观众解读为“装”,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她本人,而在于环境对她特质的负面解读。
反观《朋友请吃饭3》,每天不过是朋友聚在一起做饭、吃饭、聊天。厨房里抽油烟机嗡嗡作响,锅碗瓢盆叮当作响,菜下锅时滋啦一声爆香,满屋都是饭菜的香气。
环境里的烟火气与松弛感,让大家看人的眼光自动加了层柔光滤镜,祝绪丹之前在浪姐里被质疑的性格,到了厨房这个背景下,自然也就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观感。
不放心地反复通过杨迪确认豆角熟没熟,搁浪姐怕是要被按上“事儿多”的帽子,但在熟人扎堆的厨房角落,就是生活小白的可爱真实。
被尹正喊“猴系美女”、王珞丹补刀“没成年”时梗着脖子不服,换个剑拔弩张的场合,说不定就被批“开不起玩笑”了,但在大家插科打诨的热闹里,just身边那个你说我一句我必回怼三句的闺蜜。
误认家乡礼盒还介绍得头头是道,在动辄上纲上线的环境中,可能会被放大为“不专业”,可围坐分享特产的松弛状态下,就是让人忍俊不禁的real瞬间。
连王珞丹那句随口点评她的“看问题简单,容易快乐”,在不同场景里听着,意思都大不相同。
在处处讲究博弈、气氛紧绷的地方,很可能被曲解成“没心机”甚至“傻白甜”的暗示,更可能被恶意剪辑放大负面色彩。
可到了《朋友请吃饭3》满是人情味的烟火气里,便褪去所有附加揣测,回归了最纯粹的本意,就是对她性格里那份纯粹、自愈力和感染力的精准描述与由衷肯定。
在竞技场上的锋芒较量里,祝绪丹的简单和快乐显得格格不入,像个“异类”;可到了热气腾腾的朋友餐厅,这份特质却真真切切化作了暖融融、能沁入人心的“小太阳”。
03.所谓「装」,不过是内娱最缺的活人感
面对质疑,祝绪丹的应对方式本身,就是对这一标签的有力消解。
她没有选择回避争议,也没有刻意去搞什么危机公关,更没为了迎合某些观众心中对“高冷”的期待,而硬生生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
在《朋友请吃饭3》里,她选择了最直接、也最活人的方式,那就是大大方方地把网友骂她的话,当做饭桌上的闲聊话题,随口提了出来。
这份不遮不掩的坦荡,连同她在节目里流露的真实状态,不正是大家念叨的活人感吗?
可吊诡的是,当明星真的如我们所愿,展现出了这份活人感,尤其是当这份状态,和我们通过角色、人设攒下的固有印象形成强烈反差时,质疑声非但没有消散,反而愈发喧嚣。
祝绪丹撕掉了标签,露出了本真,结果呢?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立刻跳出来反驳,一会儿“早不这样晚不这样,偏偏这时候这样,肯定是装的”,一会儿“以前演的角色那么带感,现在这副样子也太违和了,为了博好感故意装的吧”。
她的争议,归根结底,其实戳中了大众对明星真实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我们受够了明星千篇一律的完美人设,厌倦了那些滴水不漏的采访、毫无瑕疵的精修图、永远正能量满满的社交媒体。我们渴望看到明星作为“人”的真实一面,有缺点,有情绪,有脆弱。
但另一方面,当明星真的卸下伪装,露出的真实和我们心里预设的形象对不上号时,我们又会本能地竖起防线,甚至直接给人贴个“装”的标签。
明明喊着要活人,可活人来了,一看不是自己期待的那个样子,又下意识地筑起壁垒,拧巴得很,让明星想做自己都难。
不过《朋友请吃饭3》这档节目,好像就是专门来打破这种怪圈的。在它撕开明星扁平标签的诸多切口里,祝绪丹的故事只是其中一个。
节目的内核,从来不是用“高冷”、“活泼”、“强大”这些单一标签去框定任何人,而是借着餐桌升腾的烟火气,把明星遇到挫折时最本真的样子,实实在在地摆在大家面前。
有人受打击了,会怀疑自己。宋小宝刚出道那会儿,表演没演好,观众直接喊“下去吧!”,搞得他慌得不行,觉得自己可能根本不适合干这行。
周洁琼看到大家说她跳舞退步了,也承认心里难受,太久没上舞台,生疏感让她不得不面对现实。
有人虽然迷茫,但一直没放弃。尹正刚入行在横店跟组,小巴上吃饭时车一颠,汤直接洒到旁边人身上,正尴尬着,偏偏这时响起内蒙老家的歌,委屈和想家的情绪涌上来,眼泪唰就掉了,但他也没因此懈怠,还是埋头琢磨表演。
付辛博年轻时被副导演当着大家面翻白眼,他憋着一股劲儿,闷头苦练了好一段时间的台词,最后凭借专业,在对方面前挣回了体面。
还有人碰上倒霉事儿,也得硬着头皮撑过去。刘端端进剧组才一天,就因为剧组变动被通知自己的角色给其他人了,剧本都吃透了,机会说没就没了。
梁永棋聊起跑龙套的日子,裤子不合身想换一件,话没说完就被服装老师劈头盖脸一顿吼“能拍拍,不能拍滚”,也只能受着。
杨迪第一次录节目,化妆师把他化成了“蛇精”,那么尴尬的造型,他也只能硬着头皮演完,就为了抓住那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这些藏在明星光环背后的真实片段,清晰地映照出一个常被忽略的事实,其实离开聚光灯,他们和咱们这些为生活打拼的普通人没啥两样,都得学着接受不完美,在磕磕绊绊里慢慢成长。
这档节目最珍贵的,从来不是刻意营造的治愈,而是它悄然开辟出的那片让人“喘口气”的角落。
明星得以暂时卸下沉重的包袱,展露被标签掩盖的脆弱、迷茫甚至笨拙;我们普通人也能从他们的手忙脚乱、坦诚倾诉里,看到自己为工作焦虑、为生活奔波的影子,找到“原来你也这样”的共鸣。
无论是在饭桌上被自然说出来的困惑、焦虑、小委屈,还是被朋友一个玩笑、一盘热菜悄然接住化解的情绪瞬间,都在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大家一个朴素的道理:人不用非得活成一种样子,接受自己的方方面面,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最后阿杠想说,祝绪丹在《朋友请吃饭3》中找到的,或许就是这份“做自己”也能被看见、被接纳的松弛和自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