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海传》研讨会开得锣鼓喧天,官方背书也安排上了,但这部剧真的就“爆”到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程度了吗?
咱先不说是不是有点用力过猛,就这研讨会的阵仗,像极了甲方爸爸年终总结大会,各种数据往上堆,就差把“我们最牛”四个字刻脑门上了。
这年头,一部剧火不火,数据说了算,还是观众口碑说了算?
数据这玩意儿,水分有多大,大家心里门儿清。
灯塔播放量破20亿,均集5000万,登顶年榜榜首……听着挺唬人,可有多少是真情实感,又有多少是平台注水,粉丝硬撑?
更别提央视发言人那句“近五年以来古装数据最好”,直接把其他剧摁在地上摩擦。
这话说得,是鼓励呢,还是拉仇恨?
本来大家和和气气看个剧,非要搞个“鄙视链”,图啥?
《藏海传》上星了,网播也很强,这的确是值得说道说道的地方。
现在观众口味刁钻得很,要么图方便,直接网上冲浪;要么守着电视,享受那份仪式感。
能把两拨人都抓住,确实不容易。
但要说“台网都成绩好的剧并不多见”,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人民的名义》、《狂飙》这些剧,哪个不是台网通吃?
这剧能被国务院台办新闻发布会上点名表扬,还被台湾媒体夸“追到舍不得停下来”,这倒是挺新鲜的。
看来,两岸人民的追剧口味,有时候也能达成共识。
只是,这“文化输出”的帽子,是不是扣得有点大了?
一部电视剧,真能承担这么重的担子?
IMDb评分飙到9.5分,这事儿也挺玄乎的。
要知道,老外对中国电视剧,向来是比较挑剔的。
能有这么高的评分,要么是剧情真的牛逼,要么就是粉丝们集体刷分。
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
只是,评分人数超过《陈情令》,这……只能说,粉丝的力量是无穷的。
现在电视剧的套路都差不多,无非就是俊男美女谈恋爱,顺便拯救一下世界。
但《藏海传》不一样,它玩的是智斗,是权谋。
这玩意儿,要是写好了,那叫一个烧脑刺激;要是写砸了,那就是侮辱观众智商。
剧情上冲击,视觉上冲击,同期声冲击,全员演技冲击,结局冲击,和盗笔连上的冲击……这“六重冲击”,听着像武侠小说里的绝世神功。
能让观众有这么强烈的感受,说明这剧确实有点东西。
“藏海传的讨论是友好的,热烈的,没有互相攻击的那种”,这简直是奇迹。
现在的网络环境,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能引发一场腥风血雨。
能让大家心平气和地讨论剧情,而不是互相问候对方的家人,这导演功不可没。
“野生编辑”登上北京晚报,这事儿也挺逗的。
观众们化身福尔摩斯,各种分析剧情,各种猜测走向,甚至还自己动手改剧本。
这哪是追剧啊,这简直是集体创作。
郑晓龙导演说,这剧不是他会拍的类型,但年轻人喜欢,他就拍了。
这话听着挺谦虚,但仔细一想,又觉得有点凡尔赛。
敢于挑战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这才是大师风范。
“好作品从不受题材框定”,这话是真理。
甭管你是架空历史,还是都市爱情,只要能打动观众,引发共鸣,那就是好作品。
陈建斌当年拍《甄嬛传》的时候,还和郑晓龙蛐蛐,说能不能播得过隔壁新还珠。
看来,大导演也有可爱的一面。
梁超cue野生编剧,说明主创团队很懂观众。
现在观众不傻,你糊弄他,他立马就能看出来。
只有尊重观众,才能赢得观众的心。
“999感冒灵的植入还以为是下药埋的伏笔”,这脑洞也是没谁了。
只能说,观众们追剧追得太认真了,都快成“阴谋论”专家了。
“藏海传就是让全民参与的剧本杀”,这个说法挺贴切的。
大家一起猜剧情,一起找线索,一起吐槽bug,这才是追剧的乐趣。
“中国不只有功夫,还有很多很多别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技术”,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随便拿出来一样,都能让老外惊叹不已。
榫卯工艺、皮影戏、堪舆术……这些非遗技艺,能在电视剧里系统化呈现,确实能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肖战的海外影响力,也是《藏海传》能火出圈的重要原因。
有这么一位“流量担当”坐镇,想不火都难。
“爽感当然可以吸引大家,但是质感一定比爽感更重要”,这话是金玉良言。
现在很多剧,只顾着“撒糖”,只顾着“虐恋”,却忘了剧情的内核。
只有真正有质感的剧,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主演发烧还坚持拍摄,主创团队简直太拼了……这故事听着有点耳熟,好像每个剧组都有这么几个“劳模”。
《藏海传》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这帽子戴得,有点高。
说一千道一万,一部剧能不能“爆”,最终还是要看观众买不买账。
数据再好看,官方再背书,如果观众不爱看,那也是白搭。
这剧到底是不是真爆款,还得让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