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啸天
自1998年起,李连杰开始闯荡好莱坞。
出演《致命武器4》之后,开启了属于他的“好莱坞三部曲”。
《致命罗密欧》《龙之吻》《救世主》三部B级片,全球票房加上碟片销售,全部大赚。尤其是前两部,只碟片销售就超过1亿美元。相对影片较低的成本,出品方赚嗨了。
李连杰的片酬,也从《致命武器4》时的50万美元,一路上升。从《致命罗密欧》的240万到《龙之吻》的500万再到《救世主》的750万,节节高升。
但是,前两部的投资额都是2500万,到了《救世主》成本飙升到了4900万,可是北美票房只有4400万美元,年度排名第56位,全球票房7200万美元。另外碟片收入9000万美元。总收入1.62亿,与前两部比下降不少。
《致命罗密欧》的北美票房为5600万,北美年度排名第48位(排在第47位的是成龙的《上海正午》),全球票房9100万美元。碟片收入1.2亿美元,总收入2.11亿。《龙之吻》的北美票房为3700万美元,年度排名第66位,全球票房6400万美元。碟片收入1.1亿美元。总收入为1.74亿。
《救世主》下行明显,所以接下来李连杰开拍的《致命摇篮》(又翻译为《龙潭虎穴》),投资额就下降了,再次回到2500万。但李连杰的片酬没变,还是750万。
这还是他经过《英雄》的锤炼之后,获得了更高的知名度。如果没有《英雄》,估计他的行情就没那么乐观了。
实际上,也是如此。
《致命摇篮》的北美票房为3470万美元,北美年度排名第82位,全球票房5600万美元,碟片收入4600万美元,总收入1.02亿。比上述“好莱坞三部曲”的任何一部表现都差。李连杰无可奈何地陷入了尴尬局面。
这还是他的铁搭档元奎依旧在他的身边的状态。
相比李连杰的越来越挣扎,元奎的发展就好了很多。
昨天的文章已经讲过,在李连杰的“好莱坞三部曲”之后,李连杰与元奎这对铁搭档,开始分化,有了不同的发展。
李连杰回国主演张艺谋执导的《英雄》,为他自己的演绎生涯再添一部代表作。这也是他错失了《黑客帝国》的影史地位之后,终于走对的一步。
元奎则在李连杰回国的时候,也回到了香港,连续执导了王力宏、梁咏琪主演的《拳神》,及舒淇、小燕子、赵文卓、宋承宪等主演的《夕阳天使》,还有TWINS主演的《千机变Ⅱ花都大战》。
与李连杰的《英雄》大获全胜相比,元奎执导的三部片都是烂片,不值一提。但东边不亮西边亮,他从《夕阳天使》带上了舒淇,回到了好莱坞,执导了《玩命快递》,一手打造了一个经典系列作品,并带火了杰森·斯坦森,好莱坞从此多了一名优秀的动作演员。
“玩命速递之父”的名头,被直接戴到了元奎的头上。这可是莫大的荣耀。
《玩命快递2》与《玩命快递3》,元奎都深度参与,担任了三部曲全部的动作指导。第一部由他与路易斯·莱特里尔联合执导,第二部让位给路易斯·莱特里尔,由他独立执导。第三部导演又换成了奥利维尔·米加顿,但元奎始终担任动作指导,保证了整个系列的动作场面的精彩程度。也与杰森·斯坦森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后来执导了他主演的《游侠》《怒火保镖》。
不仅如此,好莱坞一线大制作《X战警》,也要求元奎担任动作指导,并担任副导演,让中国功夫在这部动漫改编的作品中烙上了中国元素。
《X战警》《致命武器4》《敢死队》,三部好莱坞一线制作,为元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相当漂亮的业绩表。
李连杰的职业生涯,最重要的部分是与元奎密不可分的。早年是袁和平帮他打下了基础,指导了《黄飞鸿》的动作戏。但是如前文所言,这其中也有元奎的帮忙。等到他离开了徐克,离开了黄飞鸿,剩下的就全部是元奎来做他的御用动作指导了。
没有元奎,李连杰的职业生涯将相形失色。
现在,经过好莱坞的打拼,他们终于到了分手的时候。尽管,最初有些无奈。毕竟,张艺谋点名让李连杰来演《英雄》时,已定下了动作指导是袁和平,元奎插手不得。
他们再次合体,是2003年的《致命摇篮》。没想到,这部影片失败了。
但根本问题不在元奎那里,责任也不是李连杰,而是剧本的凌乱。
《致命摇篮》再次请回《致命罗密欧》的导演安德泽·巴特科维卡进行执导,想要打造“致命”系列。但是,他前面犯过的错,再次被放大。
《致命罗密欧》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从爱情悲剧改编成动作片,要动很大的手术,以至于很多剧情不知所谓,大幅压缩了动作戏的片长,想精彩都精彩不起来。等到《致命摇篮》,剧本看起来更像是一部黑人电影,黑人说唱歌手DMX饰演的角色故事线更完整,看起来影片是围绕他展开的故事。李连杰,在片中更像是一个配角,存在感严重不足。而且,他全程毫无波澜,没有一丝表情,没有角色的性格弧线,所做的事就是负责打打打,而DMX则负责故事推进。
哥啊,这可是打着李连杰主演的影片啊,这样搞到底是弄啥嘞?
全片唯一的亮点,出现在影片的开头部分,也就李连杰亮相的时候,他那个双手抓住阳台栅栏,垂直跃层下楼,逐层跳下的分段,又轻松又惊险,精彩万分,已经成为李连杰闯荡好莱坞的标志性场面。
除此之外,就再无精彩的戏份了。打戏更多都是乱斗,难见精彩。
能看的部分,大概是李连杰在地下竞技场上一人PK一群肌肉棒子运动员的那段戏,但是这段原应该很精彩的打戏,又被拍摄的很撕裂。这边李连杰在一对多打斗,那边黑人在上演摩托车追逐戏。然后镜头就一会儿打斗,一会儿追逐,两边不断切换,结果导致两场精彩的戏都支离破碎,非常不完整。
导演安德泽·巴特科维卡作为摄影师,他可能是一名很棒的摄影,但作为导演,真是一塌糊涂,完全是任性加胡来,将影片执导的细碎。最终影片的失利,罪责全在他的身上。
元奎,能够设计出那个精彩十足的下楼戏分段,已经是尽心尽力了。
《致命摇篮》的失利之后,李连杰与元奎再次分手。
李连杰选择与吕克·贝松再次联手,由吕克·贝松担任编剧,李连杰担任制片人及主演,并请来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得主摩根·弗里曼,以及“戛纳影帝”鲍勃·霍斯金斯,联合推出了《狼犬丹尼》。
因为李连杰担任了制片人,也就是半个老板,他选择了零片酬出演,想的是影片大爆了后只参与票房分成就可以了。
但是,《狼犬丹尼》总投资4500万美元,最终北美票房2450万美元,排名第102位。全球票房5000万美元。北美碟片收入1320万美元。据说碟片在法国销售47万套,收入1000万欧元(约1100万美元)。英国销售20万套。综上,碟片收入大概3000万美元。总收入大概是8000万。
本片总投资4500万美元,按照粗略的2.5-3倍回本来看,本片并未收回成本。李连杰在采访自述中也承认本片不卖钱。
一个大写的惨字。
《狼犬丹尼》的导演是《玩命快递》系列前两部的导演路易斯·莱特里尔。动作指导是袁和平。不再是老搭档元奎。明明路易斯·莱特里尔在《玩命快递》系列里与元奎合作无间,李连杰也与元奎一直合作无间,不知道为啥《狼犬丹尼》要换人。
有谁知道内幕的,可以在留言中透露下。
《狼犬丹尼》上映于2005年,此时的李连杰正处于人生的关键转折点。这部影片,让很多一直喜欢他的观众很不能接受,因为片中的李连杰饰演了一名“狗”,在不断地作践自己,让喜欢他的观众难以承受,感觉李连杰怎么变成了这样的李连杰?
影片扑街,眼看也就没人再投资他了。好莱坞,就是这么势利。你行,你就上。你不行,马上就得下来,没了机会。
转明年,李连杰回港拍摄了《霍元甲》。
这是李连杰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说是霍元甲的故事,其实是李连杰自己的故事。片中的霍元甲小时候狂傲无羁,一心想要打遍天下无敌手,要做天津卫第一人。结果遭遇当头一棒,流落异域,最终幡然醒悟,终于完成蜕变,成为真正的武学宗师。
这个霍元甲与大家所熟悉的那个霍元甲不太一样,大家熟悉的霍元甲是小时候体弱多病,父亲霍恩弟不愿意传授给他武功,最后他克服困难,完成自我蜕变,才变成宗师,进一步抵御外辱,打败俄国大力士,痛击日本武士,成为民族象征。
李连杰的霍元甲完全不一样,以至于霍家后代大发雷霆,要状告剧组,胡乱编排他们的祖宗。
其实,《霍元甲》这个剧本讲的是李连杰自己,他从小习武,拿了很多冠军,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然后去了香港,遭遇失败,不得不远走美国,想通过自力更生养活自己与妻子,结果却不能够。然后又接受邀请,回到香港,火了之后又经历了经纪人的被杀的经历,还被黑社会各种威胁,直接有生命危险,妻子经商还巨亏,欠下重债,遭遇非常坎坷。到了美国,也是各种磨合。
最后,他终于明白,终于大悟大彻,自己只是一名演员,什么名与利都是过眼云烟。这段现实的经历,被折射到了《霍元甲》之中,李连杰演的是霍元甲,其实是自己的影子。
《霍元甲》中的李连杰展现出了极佳的表演状态,这也使得他拿到了首个香港金像奖影帝提名。最后输给《我要成名》的刘青云,完全是一种金像奖的偏见。金像奖提名太多次刘青云,终于逮着这个机会给他一个补偿,这也是金像奖一贯的传统。论影片成色,现在谁还知道《我要成名》讲的是什么,而《霍元甲》则越来越被观众所记起。尤其是喜欢李连杰的人,更是不可错过的佳作。
再等明年,等到了《投名状》,李连杰的演技更加收方自如。其实,《霍元甲》才是更好的李连杰,也是他最后的颠覆,他把自己的感情全部都投入了表演之中,如果那时候将金像奖给他,将会极大程度达成他的心愿。
因为没能获奖,他也就放下了,不想着再去获奖了,不再执着,就是纯粹地去表演了。结果,无心种花花自开,《投名状》却让他获奖了,非常意外。但获奖了,他也没有太激动,已经有了平常心了。
拿到奖之后的李连杰,也彻底通透了。从此以后,就不再追求功名利禄了,变得随心所欲,做演员就是单纯的演戏,只要给钱,让演啥都行。
这样一个没有了追求的李连杰,还能演出什么佳作来吗?
当然不会。
他在好莱坞的最佳作品停留在了《龙之吻》,当然是影迷心目中的最佳。票房上倒是不算。影史上,更不算,失去《黑客帝国》的机会,才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错过了青史留名的机会。
之后,李连杰再次与元奎携手,联合打造了《游侠》,时间已到了2007年。李连杰终于与杰森·斯坦森拥有了展开了当面对攻的机会,而且势均力敌。杰森·斯坦森,再也不是那个《救世主》中青涩的小警察了。番位已经与李连杰平起平坐了。
但是,《游侠》的表现也不怎么样。北美票房2200万美元,年度排名第102位,全球票房4200万美元。这是一个很差的成绩,影片成本为2500万,这点票房不够收回成本。这也是李连杰主演好莱坞电影成绩垫底的一部。好在,碟片市场一如既往的稳定发挥,收入8000万美元,算是扳回来了一局,只碟片收入就够盈利了。
但是,毕竟碟片市场与院线市场是两码事,院线表现不佳,自然就没人再会给你投资。《游侠》之后,李连杰就再也没有担任过好莱坞影片的男一号。
作为配角,倒是在《木乃伊3》里出演了戏份吃重的大反派。最终北美票房1亿美元,北美年度第25位,全球票房4.3亿美元。这也是李连杰出演的所有影片中票房最高的一部。但是,本片的成本为1.45亿。对于高昂的成本来说,票房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也没能赚钱,从此没了续集,系列宣告终结。
至于2008年的《功夫之王》,总投资5500万美元,是李连杰在好莱坞担当主角(双主角)的最高的投资。最终北美票房5200万美元,年度排名第56位,全球票房1.29亿美元。碟片收入6000万美元。总收入1.89亿,算是小赚了一把。但是,这部片的成功一是吃了奥运红利,2008年是北京奥运会之年,与《功夫熊猫》一样,都是在吃奥运红利,全球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中国话题之上。再就是成龙+李连杰,这个噱头对于全球动作片影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无论如何都要看一下的。有这种双重利好,票房成绩完全可以表现更好的。可是,并没有。中国的观众都觉得这部片过于媚俗西方观众,整个故事都不知所谓,简直是胡闹。
所以,并不是《功夫之王》有多好,而是它承担了众多的期待。与《功夫熊猫》相比,《功夫之王》是失败的。前者已经成为了经典IP,一直在拍,已经拍到了第四部,第五部已经箭在弦上。
至于元奎,在离开了老搭档李连杰,离开了在《游侠》之后,也有些挣扎。在好莱坞,他执导了B级片《生死格斗》,尽管院线成绩忽略不计,但是在碟片市场上,却收获了众多拥趸。
此外,元奎还担任了周润发主演的动作片《防弹武僧》的动作设计,以及全智贤闯荡好莱坞的动作片《最后的吸血鬼》的动作指导。这两部影片的票房同样不怎么样,但是片中的动作戏还算精彩。
元奎与李连杰最后的合作,是在史泰龙的召集之下,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剧组,开拍《敢死队》,在第一部里李连杰是史泰龙、杰森·斯坦森之后的三番,戏份不少。元奎一如既往地为他设计了出色的动作戏。这也是他们最后的合作机会。
自此以后,两个人就再也没有了合作。一对曾经无话不说的铁搭档,终于到了分手的时刻。
离开了元奎的李连杰,只在徐克作品《龙门飞甲》里的表现还不错,其他作品,基本上可以无视了。
而元奎,则继续在吴宇森执导的《赤壁》上下集中,担任动作指导,为片中不会武功的梁朝伟、金城武等人设计出了不俗的动作场面。
2011年的《新少林寺》,元奎携手成家班的李忠志,以及老搭档、师兄元德,联手为片中的刘德华、谢霆锋设计出了相当精彩的动作,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提名。
2014年的《黄飞鸿之英雄有梦》,元奎再次担任动作指导,为彭于晏设计出了有模有样的动作,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获得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提名。只是,影片过于现代,过于阴暗,表现不佳,让元奎的付出付之东流。
元奎最后的好莱坞作品是2012年的《铁拳》,又是一部院线上无声无息,但是在B级市场上被封为经典的动作片。然后,是2015年杰森·斯坦达主演的《怒火保镖》,已经是打的非常精彩,是B级市场上的大拿。
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离开了李连杰的元奎,小有发挥,依旧有所成就,但也不够大,也不够持久。
时代彻底变了。
李连杰因为笃信宗教,在演艺之路上,彻底迷失了自己。
元奎,则无声无息地在非典疫情期间,悄然离世。甚至,他的死期,也是过了两年之久,直到成龙的一次不经意的泄露,大家才终于知道了原来他已经不在了人世。
曾经,创造了香港动作片格局的两个人,就这样告别了影坛,渐行渐远,相忘于江湖,让人无限嘘唏。
李连杰还没有完全退出,他的手上还有《镖人》尚待上映,似乎值得期待一下。但最后还是放低预期为好,免得真到时候看了,感到失望。
唉,就这样吧。
投稿、合作、加入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