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林真心/文)——黄子韬仿佛陷入了一场永无止境的“无限循环”。
从最初以归国四子成员身份亮相,到经历恋情传闻的风波低谷,再到官宣恋情后借助直播吸粉,如今因参与录制《新说唱2025》遭遇网友质疑,甚至被选手公开diss,黄子韬的公众形象正经历着剧烈波动。尤其是节目片段在短视频平台上疯传,曾靠直播积累的那份路人缘如今岌岌可危。这已不是他首次在口碑的过山车上急速下滑。
回顾他的星途,每一次跌宕起伏都精准反映了内娱生态的不断演变。与其说黄子韬是个饱受争议的艺人,不如说他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观众审美的转变和行业规则的更新。娱乐圈的大环境瞬息万变,但无论如何,人设永远追不上审美的升级。
选手diss,舆论发酵
自从诺米diss谢帝爆红以来,选手diss导师几乎成了标配。然而,今年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多数选手几乎都将矛头指向了黄子韬。
在阿卡贝拉初选环节,一名选手直接用歌曲diss黄子韬,嘲讽他模仿韩国某rapper的风格;另一位选手北海则拿归国四子的发展轨迹作文章,质疑黄子韬不够礼貌、不够专业,甚至称他为团队中的“小弟”。起初,黄子韬还在直播中公开回应,态度相当大度:“如果我的流量他们能承受得住,我真心希望他们越来越好。明年我还在,你们别来我的队就行。”他的妻子徐艺洋也在一旁夸赞他“格局高”。当黄子韬被质疑选人标准时,徐艺洋同样表示:“是金子总会发光。”
然而,这段回应却遭到网友批评,被指“忘本”、“轻视他人努力”。尤其是被黄子韬淘汰的陈一豪,因为在节目中鼻塞演唱而意外走红,这首歌曲在短视频平台已有3.6万人使用,并登上热搜,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不仅是选手,观众对黄子韬的批评也越来越多。最新一期节目中,导师和选手互选环节,黄子韬因为李由音没有选择加入他的队伍,表现出明显失望。第一次被放弃时,他摇头叹息:“你让我太失望了。”即便选手极力解释讨好,他依然保持沉默。第二次依旧未被选中,选手小心翼翼地说:“我怕你生气。”黄子韬则坦言:“我当然生气,我从头到尾支持你,你都不选我一下。”
更有网友爆料,黄子韬在《新说唱2025》半决赛录制现场情绪失控,甚至爆出口出粗口。传闻称他当场说:“那些骂我的人,努力十辈子也买不了我一块表。”又称“往届所有导师和冠军在我面前都不算什么。”虽然没有音频或视频证据,但多名观众的爆料相互印证,让“新说唱导师爆粗口”一度冲上热搜。
一时间,“脏话”、“双标”、“没实力”、“不尊重选手”等标签纷纷贴在黄子韬身上。他的形象在短视频平台急速下滑,甚至连妻子徐艺洋的言行及带货活动也被连带卷入争议。
起伏不断,跌宕星路
这绝非黄子韬第一次陷入舆论风暴。2015年,黄子韬顶着“退团风波”回国,因对归国队友言辞和态度争议不断,回归初期口碑低迷,网络上表情包、剪辑片段层出不穷,让他背负了不小的负面声量。彼时正值“流量元年”,内娱对偶像态度尚且包容。
黄子韬在音乐和影视领域持续耕耘:发行专辑,搭档杨幂出演《谈判官》,和易烊千玺合作拍摄《热血同行》。虽然作品热度一般,但作为归国四子的一员,他依旧保持一定的话题度。
随着选秀热潮来袭,黄子韬迅速调整定位,利用自身韩团舞台经验,担任多档选秀节目的导师。在节目中,他的暴躁训话、现场落泪和一连串金句,塑造了“暴躁但真诚”的形象,意外圈粉不少观众。观众已经审美疲劳了那些滴水不漏的偶像形象,反而更喜欢“真实得像个人”的黄子韬。
这一阶段,他的口碑有所回升,但很快又因与选手的恋情传闻陷入舆论漩涡。面对网友梳理出的“铁证”,黄子韬并未正面承认恋情,甚至激烈否认与旗下艺人徐艺洋的情侣关系。经历了多次偶像塌房后,观众对“偶像失格”已相对宽容,更反感的是他的“嘴硬”态度,被视为“缺乏担当”,导致口碑崩盘。
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黄子韬正式官宣与徐艺洋恋情,并通过短视频直播撒糖互动、为徐艺洋创办个人卫生巾品牌等高调举措,塑造出“霸道总裁宠妻人设”。这套操作精准击中了两个热潮:短视频平台对“甜宠”和“霸总”内容的狂热追捧,以及网络兴起的“白磷型人格”文化。
人设变迁,审美升级
黄子韬的起伏轨迹,实质上反映的是内娱审美的不断演进。流量1.0时代,黑红都能赚流量;选秀时代,观众渴望看到有血有肉的偶像;短视频时代,个性张扬和抽象文化让“发疯”成为流量密码。
然而,当黄子韬置身于要求专业性的垂直综艺时,观众的专业度标准明显提高,他的“真性情”开始失灵。直播中,他能口无遮拦,情绪波动大,时而激动高喊,时而幽默自嘲,甚至无意间透露鹿晗综艺录制时间,也只是被网友当作“漏勺”调侃,成为网络笑料。
遗憾的是,这种个性化红利在《新说唱2025》里不再奏效。当镜头从轻松的直播间转向专业音乐综艺,观众的期待从“娱乐消遣”变成了“专业认可”。黄子韬在节目中一方面强调“尊重选手”,另一方面却因不耐烦让选手未唱完阿卡贝拉便离场,引发质疑。甚至对“rage”风格的热情,也被部分说唱爱好者讥讽为“刚学会一个词”。
显然,《新说唱2025》的观众和他直播间的粉丝并不完全重叠。背后反映的是内娱审美的再一次升级:公众对艺人的要求越来越立体和全面。
黄子韬并非如今大多数网友所钟爱的那种“真实且体面”的艺人。甚至其疑似炫富的言论,再度点燃了明星与观众之间的矛盾。
如今,公众对艺人的标准日益严苛。经历了无数“人设崩塌”之后,人们更看重艺人本色——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情绪管理。这些才是稳固口碑的根基,而非一时的流量标签。
黄子韬口碑的起伏,正是他在不同阶段对观众审美把握不一的写照。他所谓的“真实”,更多是情绪的即时释放,而非专业的积累与沉淀。
这也反映出许多流量明星的共同困境:他们善于捕捉每一次行业风口,从颜值红利,到性格红利,再到短视频时代的抽象文化,却始终未积累起能够抵御风险的“硬通货”。
当观众厌倦了套路,没有扎实作品,也缺乏专业背书,仅靠人设支撑的明星生涯注定难以长久。
目前节目尚未收官,这场黄子韬的口碑过山车还未走到终点。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内娱日益严苛的道德和专业审视下,留给“纯流量”明星的空间,已经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