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能在荧幕上准确演绎上海女人的,非孙俪与马伊琍莫属。两位都来自上海,演技堪称一流,但站在沪语的土壤上,他们呈现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孙俪演绎得尤为卖力,而马伊琍则是自然流露,仿佛真从老弄堂走出来。
尤其对比《蛮好的人生》和《繁花》这两部作品,谁更有“味道”一目了然——孙俪的表演中充满了姿态,而马伊琍则是带着生活的味道。这不仅是对演员之间的对比,更是观众心中难以言表的尺度:谁演得像,谁演得活,心里自然有数。
先来说孙俪。她在《蛮好的人生》中饰演的胡曼黎,是一个保险销售,脚踩高跟鞋在陆家嘴游走,沪普交错,标志性的台词包括“有钞票不赚,猪头三”。这角色带着鲜明的精明感,几乎是典型的上海女性。孙俪显然在演技上做了大量准备,特别是在哭戏、卖保险时的狠劲,还有朋友圈那种精致的穷日常,都展现了她的努力。
然而,正是这种“努力”使得她的演绎显得有些刻意。无论是名牌咖啡杯里的团购饮料,还是穿着高跟鞋在菜市场讨价还价的戏份,种种精心的设定,都让观众能感觉到演员在“演”。她的胡曼黎演得非常“像”,但仿佛是一个外地人模仿上海女人的形象,虽然不油腻,却缺少了那份入骨的生活感。
再来看马伊琍。在《繁花》中,她饰演的玲子,带着浓重的老上海腔,一句“阿拉懂哒”,就能让旁人神魂颠倒。与孙俪依靠努力塑造的角色不同,马伊琍的玲子从一开口开始,就展现了“味道”。她不仅仅是在演玲子,她就是玲子。
这便是“味道”的魅力——她的每个眼神、每个字句,都让你感受到她仿佛生于石库门,穿着旗袍,脚踩细高跟,藏着算盘的老上海女人。她的角色甜而不腻、辣而不嚣,精明却不失感情,展现了上海女人复杂的魅力。这种层次感,不是表演能呈现的,而是岁月积淀出来的。
玲子那句“有生意就有命根子”,几乎通过轻松的语气就能让人感受到老上海的生存智慧。没有刻意的表演,却处处是杀手锏。孙俪是在教你如何演绎精明,而马伊琍则是在告诉你,精明是如何与生俱来的。
有观众曾形容:孙俪像是在用PPT讲职场女性的自救法则,而马伊琍则是低声在你耳边说:“宝贝,听阿拉的”。前者传递的是姿态,后者则充满了气场。
这差距,不仅仅是在银幕上,生活中同样显而易见。孙俪的婚姻与邓超的合体,展现了一种成熟、稳重的家庭形象。两人的相处方式像是精心经营的品牌,公开场合总是显得非常理性,孙俪也经常在采访中表达着她对角色的深思熟虑,强调自己不想重复自己,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而马伊琍呢?她经历过婚变,承受过舆论的风暴,公众面前她从不做过多的自我塑造,反而凭借“且行且珍惜”这样一句话,将情感的裂痕藏得恰到好处。在《我的阿勒泰》中,她毫不顾忌形象,演绎一个黑得发亮的草原寡妇,疲惫和皱纹尽显,这种自然流露的真实感,使观众觉得她并不是在演,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这才是真正的上海女人之争。孙俪的角色是现代都市打拼女性的缩影,她演绎了许多职场人的辛苦与坚持,但观众看完后会觉得:这个角色虽然努力,但并不是身边常见的人。而马伊琍,像是楼下的阿姨,旗袍店的老板娘,或者是书店中气场强大的女人。你看她演完,会忍不住想:她怎么还没拿影后?
她不依赖台词、造型或者明显的表演痕迹,而是通过细腻的演绎,让观众相信,她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她不只是展示沪语女人的样子,更是展现了沪语女人的灵魂。
这就像是茶和奶茶的差距。孙俪像是精致的网红奶茶,前几口让人惊艳,但后劲不足;而马伊琍,则像是平凡的老茶壶,头几口淡而无味,但越品越有回甘和香气。
两人都演绎了上海女人,一个是全力以赴,另一个则像是从老街区走出来的本地人。这也是为什么马伊琍演上海女人这么多年,观众从未感到腻烦,而孙俪一换腔调,观众就产生分裂反应。
气质是藏不住的。简而言之,孙俪演的是上海女人的“人设”,而马伊琍演的,是上海女人的“人生”。谁更有深度,谁更高级,答案你心里应该早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