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一部新出的电影,正是《死神来了》系列的最新篇章。这类恐怖惊悚片通常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情节架构:一开始,大家对危机的严重性都抱有怀疑,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种种事实接连出现,观众才开始意识到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怕威胁。
主角早早就警告大家必须重视这种威胁,但没有人相信他。即使显而易见地感觉到“情况不妙”,他们还是宁愿选择相信一切都是正常的,不愿接受潜在威胁的存在。最终,直到片尾,人们才明白主角的话确实是实情,却已为时已晚。
在许多惊悚影片中,会出现一个明显的不合理点:片中的角色几乎没有危机感。比如有人警告他不要去的地方,他反而偏要去;有人告诉他某件事很危险,他也总能找到理由继续做下去,并且做得很彻底。在观众看来,这就是典型的“不作不死”。这样的设定导致那些在观众眼中显而易见的危险,在剧中角色看来却毫无意义。
当然,逻辑严谨的影片往往会精心打磨情节的发展,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惊悚片,在“不作不死”的情节推进上,绝不让角色显得特别愚蠢,而是找其他方式让他们“被迫接受现实”。例如,剧中角色常常拥有充足的理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或者意识到危险却不得不迎难而上。通常,这些理由涉及到家人的安全,或是生存必需的条件。虽然看似“不作不死”,实则是“被逼走向绝境”的巧妙设计。
这种设计不仅能让角色的结局显得更加合理,还能够引发观众基于悲情的共鸣。毕竟,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做出一些外人看来不理智的选择,而内心深处却清楚,如果有选择的余地,谁会愿意把自己置于困境之中?
无论剧情如何演绎,都必须围绕电影的中心主题,《死神来了》这一核心发展。每部电影都有它吸引观众的独特之处。在剧中,角色以各种方式“领盒饭”,但这情节的设定无疑是契合电影主题的。虽然他们在绝望中挣扎,试图寻找出路,最终却徒劳无功,但这反而让电影的主题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层次,演绎得令人惊艳。
观众因此才能真切感受到电影的魅力。尽管我们可能会抱怨角色们那些不理智的举动,心里忍不住想:“如果是我,肯定不会这么做。”然而,观众的视角与电影中角色的视角,两者并不在同一个维度,立场亦有所不同。
因此,即便大家或许能够理解那个“聪明人”主角的忠告,但一切已为时已晚,注定了悲惨的全员覆灭结局,早在电影的第一帧中就已经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