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的故事,远不止一个娱乐圈的奋斗传奇,更是一段充满温情与力量的家庭史。这个从贫困中走出的男人,以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不仅实现了个人的梦想,也回报了那些在他最艰难时刻为他撑起一片天的亲人。
1971年,辽宁抚顺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迎来了第九个孩子——于和伟。尽管新生命的诞生本应是家中的喜事,但贫困却让喜悦很快转为沉重。父亲是一名工人,母亲没有收入,家里十一个人挤在一间漏风的土炕上。日子过得极为艰难,连最基本的食物也成了奢望。每顿饭,玉米饼必须切成九份,粥里的米粒得精确到每一粒。
更为严峻的是,母亲产后虚弱,奶水极为稀少。小小的于和伟饿得整夜哭泣。在这种困境下,大姐挺身而出,她刚刚生完孩子,但她毫不犹豫地解开衣襟,用自己那本就不富余的奶水喂养了弟弟和自己的孩子。于和伟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眼中不禁泛起泪光。他说:“大姐的奶水把我喂大,也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家人——是命悬一线时,仍愿意彼此托住的人。”
然而,命运对这个家庭的捉弄远未结束。1974年,于和伟年仅三岁,那时他正在院子里追蝴蝶玩耍。突然,屋内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声,父亲因突发急病离世。那位总是把他举过肩头的父亲,最终只剩下墙上那张褪色的黑白照片。母亲痛失丈夫,昏倒在地,醒来后便挑起了卖烤地瓜的重担。严寒的街头,母亲的棉鞋冻成冰块,双手因频繁接触烤炉而起了血泡。
那个时候,小小的于和伟躲在墙角,看着路人不屑地绕过母亲的推车,看到哥哥姐姐偷偷捡菜叶煮糊糊,心里第一次涌上了“尊严”这个字眼的痛楚。
为了分担家里的负担,大姐夫带着哥哥们去工地搬砖,姐姐们则在纺织厂当童工。十六岁的二姐甚至把自己订婚的彩礼拿出来补贴家用。无论多么艰难,他们都没有放弃这个家最小的弟弟——于和伟。由于从小对文艺有浓厚兴趣,哥哥姐姐们心疼弟弟,纷纷辍学,想方设法让他能够继续读书。
于和伟发誓要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报答家人。最终,他如愿以偿,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然而,学费再次成为了前进的巨大障碍。在这关键时刻,五姐毫不犹豫地将为三岁儿子准备的钢琴卖掉,凑出了4000元的学费。其他哥哥姐姐们也纷纷伸出援手,最终帮助于和伟顺利进入大学。
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于和伟进入了南京军区话剧团,开始了长达14年的“熬戏”生涯。团里人才济济,于和伟的起步并不顺利,他甚至连台词都说不利索。可他骨子里的倔强让他咬牙坚持,他每天默默观察前辈,努力提升演技,从最不起眼的龙套角色做起。期间,迷茫和失落时常袭来,但家人的支持却成了他继续坚持的动力。
终于,14年后,转机来了。2003年,他遇到了导演高希希,后者正在拍摄抗战剧《历史的天空》。于和伟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将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成功引起了观众的关注。他演绎的“万古碑”一角让人恨得牙痒痒,但也让大家开始记住这个能演好戏的于和伟。
此后,于和伟的事业一路高升,《军师联盟》《一出好戏》等一部部作品奠定了他在演艺圈的地位,成为家喻户晓的实力派演员。
当他终于站在了事业的巅峰时,于和伟没有忘记曾经帮扶过他的人。他履行了内心多年的承诺,给老家的八个哥哥姐姐每人买了一套房。他深知,哥哥姐姐们为他付出了太多,现在他有能力了,必须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在如今的社会,许多人因金钱而翻脸,但于和伟的故事却让人看到了血脉相连、知恩图报的真正含义。从贫困的矿工之子,到百亿影帝;从曾因饥饿喝姐姐母乳的孩子,到如今让全家住进新房的好弟弟,他的经历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
于和伟曾在《觉醒年代》中饰演陈独秀,角色中他说:“人生最高理想,在求达于真理。”对他而言,这个真理便是:苦难是人生的勋章,而报恩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于和伟,不仅是荧幕上的好演员,更是生活中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他的经历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品味和学习,教会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坚韧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