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到法国影坛的标杆人物,伊莎贝尔·于佩尔的名字无疑是最耀眼的。她两次荣膺戛纳影后,两次赢得威尼斯影后,且两度获得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奖项,这些都是她人生的璀璨勋章。
作为法国电影史上的传奇人物,她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她又是如何在岁月流转中积累跨越时代的智慧呢?
2025年,《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特别邀请鲁豫担任飞行主持,让我们一同通过鲁豫独特的视角,走进伊莎贝尔·于佩尔的内心世界。节目将围绕电影、人生以及时代变迁展开深入对话,探讨这位法国文艺片女王的成长历程。
### 一、深耕角色,以热爱为根基
1971年,伊莎贝尔·于佩尔凭借《福斯汀与美丽的夏天》中的小角色正式踏入电影圈。从那一刻起,她开始在大银幕上燃烧自己的演艺之火。
随着岁月流转,她将这些微小的火花不断放大,演绎了34位母亲的温柔与坚韧,6位女儿的叛逆与迷茫,21段婚姻中的爱与痛,23种职业中的挣扎与坚守……
于佩尔的演绎从来不是单纯的“演”角色,而是将自己融入每一个真实的灵魂。比如,在《维奥莱特·诺齐埃尔》中,她通过细腻的表演揭示了少女外表下隐藏的疯狂与内心的冲突,因此获得了第3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又如在《正打歪着》中,她将一个家暴阴影下不忠的妻子角色演绎得入木三分,这部影片还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而在《钢琴教师》中,她凭借饰演一个严苛的音乐教授,在欲望与压抑之间爆发出的张力,成功斩获了戛纳影后的桂冠。
于佩尔坚信,选择了这些角色,就意味着要承担起深入挖掘其复杂性的责任。对她来说,探索角色的多面性,是每一个演员的使命与荣耀。
今天,于佩尔已经是法国电影的国宝级人物,但她依旧在不懈地探索艺术的自由。她的答案很简单,也是最为深刻的——**热爱**。这种热爱从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不断积淀,成为她创作的核心动力。她将自己的生命密度几乎完全投入到每个角色的塑造中,真正的热爱是不会轻易被时间所稀释的。
这份纯粹的热爱让她无惧岁月的变迁,每一次对角色的深入探索,都是对艺术生命力的一次传承。正如她所说,舍得需要时间的积淀,舍得付出,为角色深耕,才能让每个角色都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 二、从容应对浪潮,把握机遇
“时机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谈到成名作《编织女孩》时,于佩尔毫不犹豫地指出,时机对电影的成功至关重要。
法国电影的黄金年代就如同迎面而来的风,社会事件的共鸣像是海浪,制作人的青睐就像是那只引导船前行的桨,而她早已为此准备好了自己的船。当这些因素和她沉浸式、张力十足的表演相遇时,电影的成功便成为了必然。
然而,当1980年的《天堂之门》遭遇票房失败时,于佩尔并没有因此丧失信心。她理性地看待这种情况,并明白电影的经济与艺术价值有时无法完美统一。她曾说过:“我为我的野心付出了代价。”这种从容与通透让她放下了对成败的执念,将这一切经历转化为她艺术生涯中积淀的养分。
鲁豫也对这种心态表示认同:“我们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时代和环境。过去我曾认为只有足够的智慧与努力才能成就自己,但如今我明白,年轻人面临的是一个更艰难的时代。‘躺平’并不是一种懒惰,而是因为他们正面临着更少的机会。”她看到了中国年轻演员的拼搏与努力,这也让她深有感触。
接纳时代的不确定性,正是她与时代共生的智慧。或许,当下的年轻人正经历着更加复杂且稀缺的浪潮,但我们依然希望他们能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到来。
### 三、冒险探索,跨越时代的艺术边界
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冒险精神始终贯穿始终。从接下三部新人导演的电影开始,尽管这意味着她要承担更多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她依旧勇敢地迎接挑战。她曾笑言:“结果证明,我的直觉是对的。”她始终相信,未知才能催生出新的艺术创作。
保持好奇心,渴望探索新领域,正是于佩尔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她喜欢到不同的地方演出——无论是希腊、中国,还是韩国,每一场演出后,她都将上一场抛诸脑后,完全投入到下一场的表演中。正是这种不断舍弃过去的精神,使得她的创作生命保持着源源不断的活力。
她的冒险不仅仅是对角色的挑战,更是在艺术边界上无畏前行的姿态。于佩尔敢于放弃安稳的舒适区,始终相信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流动与无限可能。她所获得的两座戛纳影后奖项、以及多次凯撒奖的肯定,正是对她这种独立艺术精神的最高赞扬。
对于她来说,**舍得**是一种内心的选择,不断磨砺、超越,热爱与探索是她生命中不灭的火焰。她在每个角色中体验着无数的人生,而她的脚步从未停歇。
### 结语
《舍得智慧人物》通过展现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故事,带我们领悟到:所谓的“没活过”,不过是困在自己的思维框架中,无法真正活在当下;而享受生活的秘密,正藏在那些能够经得住岁月磨砺的人生智慧里。于佩尔的坚持与热爱,以及她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正是跨越时代的智慧。
今年夏天,《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将继续与观众分享这一切,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变动的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从容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