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可能会对施幼珍的境遇感到心疼,她与宗庆后相伴数年,最终却以离婚收场。然而,若将现代人的婚姻观与宗庆后、施幼珍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有一个明显的发现:两人的交往中,实际上并没有那些能够催生男人对女人珍惜、感激的情感因素。
在男性眼中,施幼珍似乎并未流露出特别深厚的爱意,也并没有为宗庆后付出多少。而当他遇到更为甘愿为其奉献的杜建英,选择再婚并育有新子,也并不是可指责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宗庆后在离婚后给予施幼珍和宗馥莉的物质支持,实在是相当丰厚。因此,从这一层面出发,施幼珍似乎并没有道德上的资本去怨恨宗庆后。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分析施幼珍对宗庆后的支持之不足,或许看完后,大家会觉得,想要重要的男人对你始终忠诚,而自己却不愿付出,实属不切实际。
首先,施幼珍的家庭背景并不优越,无法为宗庆后提供实质的帮助。虽然有些人提到王健林的婚姻保持稳固,但其实背后有着良好家庭背景的妈妈对其事业的巨大支持。他享受了岳父母的帮助,正因如此,对这段婚姻的珍惜也是情理之中。因此,王健林能够抵挡外界的诱惑,因为他深知妻子一家为他付出的深情厚谊。
然而在施幼珍身上,似乎看不到她家庭背景所提供的支持。如果不是宗庆后急于成家,施幼珍的家人对他的事业根本无能为力,甚至可能根本不会选择婚姻。后来宗庆后事业有成,给予施幼珍丰厚的物质条件,离婚时自然没啥值得争论的。若女方没有家庭支持,想要男人一辈子对自己忠诚,显然不现实。
其次,施幼珍自身的能力显然有限,教育背景和自身实力无法为宗庆后提供太多支持。与杜建英相较,她的学历未必高,而自身能力也显得不足。宗庆后与杜建英的长久关系,正是由于杜建英凭借自己的实力为他打拼,成为了得力助手。但施幼珍在宗庆后的事业发展中,给予的支持微乎其微,甚至远远不及杜建英。施幼珍在个人价值与能力上的付出虽然存在,但显然不具备那种吸引力,宗庆后在比较之下,自然不觉得对她有任何愧疚。
最后,施幼珍明知道宗庆后重视儿子,却并未积极寻求生育儿子。更关键的是,在生下宗馥莉时,施幼珍并没有把丈夫的焦虑转化为实际行动。作为女人,她没有为宗庆后的心理需求提供帮助,实际上也未必对他怀有深厚的爱意。宗庆后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男人,敏感度非常高,自然能感受到施幼珍对他的爱意未必深厚,因此离婚并没有什么负担。
综上所述,尽管许多女性期待无条件的爱,但对于一个在婚姻中能够负担大量经济责任的男人来说,若女人的家庭背景不够强大,自己又未能展现优势,再加上对男人的爱意平平,那么男人愿意更换伴侣的可能性就大幅提升。施幼珍的离婚,并非可怜之事,她缺乏驾驭宗庆后的能力,且自身也未能提供对等的资源,宗庆后对她及其女儿的慷慨赠予,完全说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