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危机四伏!
最近,我看到不少关于内地电影市场的讨论,标题大多让人心惊:“电影院空场率高达40%”、“三到六月场均观众人数降至2-4人”、“为什么电影院现在人都不去了”等等。这些话题一度让我感到十分震惊。
而令人担忧的是,过去两三年,头部电影的票房数据持续下滑,整体趋势不容忽视。这不单是香港电影的问题,而是整个市场的普遍现象。
那么,长期以来一直被批评为“题材老旧”、“演员老面孔”和“粗制滥造”的香港电影,想要重新进入“十亿票房俱乐部”,究竟有多难呢?
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我们不妨先从历史谈起。成龙的《红番区》,郭富城的《风云雄霸天下》,周星驰的《功夫》,大致上可以算是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市场的“初印象”。真正大规模破亿的港片,得从2009年说起。
那一年,古天乐主演的《大内密探零零狗》,刘德华主演的《游龙戏凤》,以及甄子丹主演的《十月围城》,三部影片都突破了亿元票房。
紧接着,2012年《寒战》上映,凭借口碑和品质斩获了2.54亿的票房,标志着香港电影正式进入“后黄金时代”。
再过四年,《澳门风云3》以空前的演员阵容让港产片破了十亿票房。此后,《无双》、《扫毒2:天地对决》、《叶问4:完结篇》、《拆弹专家2》和《怒火·重案》等五部电影也顺利突破了十亿票房。
然而,接下来的趋势却显得有些沉寂。笔者曾经做过一项统计。
自《怒火·重案》以来,在内地上映的29部港产片中,只有七部电影取得了盈利,且12部成本超过2亿元的电影中,只有一部实现盈利。
这种情况无疑暗示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过去一年多,几乎没有任何港式商业电影宣布开拍。若不是因为盈利问题,怎么可能出现这种局面呢?
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香港电影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开工”。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关键在于,要有一部像《无间道》、《寒战》或《无双》那样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品出现,来打破市场的“冰封期”,并重振信心。
目前,寄托希望的恐怕只有《九龙城寨之龙头》这部即将开拍的影片了。
不过,有件事非常有意思。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标题为《港影:〈九龙城寨之龙头〉,“末法”时代的权杖,一语双关的争雄》。
大意是说,《九龙城寨之龙头》这部待拍的大片,是香港电影在“末法时代”中的“权杖”,它几乎承载着重启香港电影市场的所有希望。
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20年,香港电影的成就几乎都依赖于郭富城、刘德华、梁朝伟、甄子丹和古天乐这几位“巨头”演员的支撑。而如今,这些大咖演员们都有了不同的身份和责任,聚在一起变得越来越困难。如果硬要聚集,势必会牵扯到“番位之争”的问题。
对此,一些人开始跳出来说,《九龙城寨之龙头》完全是某位演员的“私产”,并且表示该片是某位演员出资和全力支持的,参与这个项目的演员不应当有“番位之争”。然而,身处其中的演员们,其实并不关心这些“绕弯子”的事情。
粉丝们的反应,往往让人啼笑皆非。
以笔者所见,上一部港式动作大片《九龙城寨之围城》被内地小成本喜剧片《末路狂花钱》逆袭,止步七亿票房。究其原因,大致是由于题材较弱、剧情略显单薄以及演员阵容较弱这三个因素。
具体来说,题材弱势主要是相对喜剧片而言,剧情单薄指的是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打斗,而演员阵容的短板则在于新人演员难以撑起大局。
如果续集能有所改进,情况或许会发生变化。
比如,郭富城曾公开要求剧本深度的消息也有传出,而且除了郭富城和古天乐外,周润发也有可能加入其中。这些变化无疑弥补了前作的两大短板。
至于题材方面,只要避开内地强势的喜剧电影,便能有所突破。
然而,想要重新进入“十亿票房俱乐部”,是否就这么简单呢?恐怕没那么容易。
大致来说,若以《九龙城寨之围城》为例,虽然这部影片的品质尚不能与港片巅峰之作媲美,但凭借其精良的美术、场景设计、顶尖的动作戏,以及精准的叙事与剪辑,放在《寒战》至《怒火·重案》期间,或许能保证至少八亿票房。
至于《九龙城寨之龙头》,即便修正了前作的不足,影片的质量和演员阵容上,也足以与许多港片大作相媲美。
但在当前萧条的影市环境下,又怎能抱有太多的乐观呢?
所以,港产片重回“十亿票房俱乐部”的难度,注定会非常高。
然而,正如新浪潮与复古风潮的交替一样,观众的口味也有一个周期性的变化。也许,时间久了,市场的走势会有新一轮的复苏,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