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厅9》最大的毛病,不是菜太咸,而是选址出了大问题。
那座三层的小楼,就跟一面看不到的玻璃墙似的,直接把沈月给变成「背景板」了。
别的综艺是因为剧本出岔子,可它呢?就因为一个楼梯间就出状况了。
这事听着确实挺离谱,但又仿佛透着那么一点道理。
我先把话放这儿:如果下一季还是叠楼,节目可以直接改名叫《中餐厅·密室逃脱》,嘉宾每天忙着找队友,谁还有空炒菜?
先回想那个经典的画面哈。沈月呢,手上拿着一摞菜单,在三楼慢慢地走来走去。
镜头慢慢移动着,扫视着,就跟在拍空镜头似的。
弹幕一个接一个地飘过,说「她又在摸鱼」。
可紧接着,在后面的采访中,沈月开始解释说:「我在三楼弄饮品呢,就连楼下发生了啥,谁来了我都不知道。」
这话一说出来,马上就让观众一下子明白了——原来不是她不想动呀,而是楼梯那边压根就没她的事儿。
更尴尬的是,收银台必须留人。
沈月就像被钉死在了柜台那儿,眼睁睁地看着二楼的小丁和小翟与客人自拍,而自己只能对着POS机不停地练习微笑。
镜头再次切回二楼,观众当然只会记得热闹的那一边,又有谁会记得三楼还有活人呢?
林师傅同样未躲开此情况。
那间厨房位于一楼,他手中端着刚刚炒好的鱼香肉丝,小跑着前往三楼送菜,那模样仿若正在参加一场耐力竞赛。
待他终得喘过气来时,画面已然切换至黄晓明在二楼热情款待客人的场景,此刻在镜头中仅能看到林师傅半个后背。
观众观完这段剧情,只记得「晓明哥真贴心」,压根无人留意到那位厨师,适才他几乎都站立不稳了。
节目组实际上早已察觉到异样。在岳云鹏空降的那一天,导演组赶忙让他扛起半箱老干妈往楼上走,仅仅是为了给三楼增添一些「人的气息」。
结果岳哥在爬楼的过程中一边喘息一边说道:「这哪里是中餐厅,这分明是中餐厅的健身馆。」
满屏的弹幕都笑疯了,与此同时也将问题更加确凿地呈现出来——楼梯已然变成了嘉宾的关键绩效指标。
话说回来,咱们平常搞团建时,最让人头疼的便是这种「物理隔断」。
公司租了个三层别墅来办派对,一楼为厨房,二楼则玩狼人杀,三楼是KTV。
结果到最后却发现,大家各自玩着自己的,甚至连一张整整齐齐的合影都难以凑出。
综艺节目只不过是将上班族日常所遭遇的那些尴尬,以高清1080P的方式进行放大展现罢了。
再往深处聊,剪辑师其实比我们更加头疼。
90分钟的正片,厨房必须得保留,二楼客人多,冲突也多,自然就会被优先考虑。
那三楼呢?除非沈月将奶茶泼到客人头上,不然谁会想要看她在那里按计算器呢?
这并非是某个人偷懒,而是游戏规则把人逼迫成了背景。
更微妙的是,「温柔霸总」黄晓明的变化。
当年一句「我要我觉得」,霸占了热搜。现在他主动帮沈月搬饮料,观众却开始怀念那个被骂上热搜的霸道店长。
温柔让冲突得以消散;冲突消散后,笑点也随之消失,节目就像被抽掉了辣味的火锅,只剩油腻之感。
倘若三层楼是节目组有意规划布置的呢?
使嘉宾于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镜头之中自行争抢戏份,以另一种方式营造出「社畜内卷」的氛围。
沈月越是奋力按计算器,便越是显得与众人格格不入;小丁越是在二楼左右逢源,就越像是职场中的获胜者。
这档综艺俨然变成了隐形的修罗场,而我们却在弹幕中笑得前仰后合。
当然也有一些人会接受这一套。我的闺蜜格外喜欢看「沈月孤独营业」,她讲那状态与她自己打理网店的日子极为相似:一个人跑去进货,去做客服,还要打包发货,就连崩溃都得掌控好时间。
观看这个节目就仿佛在对着镜子自我审视,其爽点居然是「原来明星也这般不容易」。
可长久看,节目组真敢赌吗?下一季要是再叠楼,观众迟早发现规律:谁在三楼谁隐形。
到时候嘉宾签约前先问「几层楼」,一听三层直接拒录,那就真成行业笑话了。
写到这里,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干脆把餐厅直接改成一个开放式的平层空间,把厨房、收银台和座位区全都连通起来。
黄晓明在旁边温和地劝说着,林大厨一边挥舞着炒锅,一边翻炒着菜肴,沈月则使劲摇晃着奶茶,直至杯子里溅出小小的泡沫。
摄像机一直开着,到最后谁都无法躲避。
没有了楼梯,自然也就不存在受害者了。
说归说,我还是会追下一季。
毕竟看一群人手忙脚乱把鱼香肉丝炒成生活百味,本身就是治愈。
只是拜托节目组,别再让楼梯决定谁红谁凉了,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