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再次回到《五十公里桃花坞》,周杰的形象在正片里似乎变得更加温和了。
在见面环节,他主动开起玩笑,说自己的代表作是《一起来看流星雨》,还自称是歌手,唱了两句北京的歌。曾经坚持不吃午餐的原则也在这次轻松放下,和大家一起大快朵颐。
然而在衍生节目中,他依旧保持着那份头脑清晰、观点犀利、敢说敢言的态度。虽然这次只待了两天,但对桃花坞现状的洞察力依然犀利,每一句评价都毫不含糊。
周杰这个名字,应该没人不认识吧。尽管他近几年没有再参演影视剧,但凭借《还珠格格》和《少年包青天》这两部经典IP,依然深受大家喜爱。
说到《少包》,叨姐可没少看。前不久,她还重温了《还珠格格》,发现当年不怎么喜欢的尔康,现在反倒觉得无论从人设还是演技上,都是一绝。如今的影视作品里,真没几位男主角能达到那样的水准了。
要说周杰和桃花坞的关系,得追溯到2025年。他是第一季的元老人物,算是第一个尝试节目的人。节目组邀请他回归,估计也是想借五周年之机增加点噱头。
不过,周杰有自己的看法。在衍生节目里,主持人问他为什么回来,周杰坦言:“回来看看都找了什么人,看看有什么变化。”
主持人接着问,来了之后感觉如何,周杰直接说:“这群人也没干啥事,我以为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果啥都没看到,感觉还不如我们呢,那时候我们可是做了很多事的。”
周杰的评价一点也不冤,毕竟那时的桃花坞带着实验性质,嘉宾们不仅有演员歌手,还有像时尚杂志主编苏芒、行为艺术家陈陈陈、设计师欧欧等人,大家除了自己做活动,也真有意做点事,推动当地发展。比如集体绘制快乐大道、推广当地的桃子、给树穿毛衣等。
而现在,嘉宾几乎全是娱乐圈艺人,大家来来去去,就是为了刷刷脸,桃花坞逐渐变成了一个自娱自乐的地方。最初的创意和初心早已消失,节目内容也越来越缺乏新意。
主持人知道周杰敢说,于是继续问:第五季和第一季的氛围有什么不同?周杰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我们当时那么热闹。”
当主持人让他用一个词来形容现在的氛围时,他选择了“冷清”。周杰虽然解释说冷清并不一定不好,但大家都能明白他的意思。实际上,节目中的“冷清”可能和嘉宾流动性太强、各自形成小团体有关系。再加上这一季老坞民疲软,新坞民缺乏创意,氛围自然不如以往。
周杰还提到,第一季让他印象深刻的就是做饭。因为大家每天都在为吃饭而发愁,做饭成了一个重要任务。但周杰认为,做饭其实是个障碍——不是觉得累,而是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如果不做饭,大家可以更多地走出桃花坞,去做些有创意的事。
这点倒是真的,社交观察类节目里,做饭能是观察的一部分,但如果一天到晚都是吃饭和做饭,那就太单调了。第五季里,刚吃完一顿饭,不久后又得吃一顿,这还是在有盒饭的情况下。要是没有有趣的事做,节目组没有更好的安排,那大家除了闲聊,不然就只能吃饭了。
说到这,辣目蒸馒头的节目也能变成一项“业态”,朱丹的鸡汤也是反复展示,节目录制了24小时,但有效内容已经不多了。
周杰的清醒还体现在他对事业的态度上。当主持人问他有没有想过回归拍影视剧时,周杰的回答很有意思:“十年前我就不想干这个行业了。我觉得人生是来生活的。”
主持人有些不解:“但你不是在塑造角色吗?”
周杰只是给了个表情,似乎在让主持人自己体会。
实际上,主持人可能还年轻,或者说,他没有意识到周杰作为演员有着更高的要求。周杰接着说:“一百个戏里有两个让我满意的就不错了。要遇到好的角色、好的剧本实在太难了,可能十年、二十年都遇不到一个。”所以,大部分演员都很难找到自己的代表作,周杰倒觉得自己幸运。
事实上,宁静和周杰的想法有些相似。年轻时他们各自有过代表作,但如今很少能遇到好剧本。宁静选择继续参与综艺、接消息,而周杰则选择过自己喜欢的农田生活。两人的选择不同,但也各自各有其魅力。
可以说,周杰是个不好采访的人,但他倒是挺配合的。比如,当主持人问他:第一季时,你说觉得自己孤独,现在呢?周杰回答:“更孤独了,能变吗?这是本性。”
他进一步说道:“其实每个人都孤独,只是小时候不知道孤独是什么,觉得没有朋友就孤独,实际上并非如此。孤独是内心的孤独,只有独处时,才知道自己和这个世界有没有关系。”他坦言,原来他害怕孤独,现在却学会接受和享受孤独。
这番话有些深,主持人可能没完全理解,或者无法共情。与平时的采访对象相比,和周杰聊天显然是个超纲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