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京路演的灯光渐暗,70岁的老喜剧人陈佩斯抬手轻拭了一下额头。这位已年逾古稀的喜剧大师刚刚结束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即兴表演,他那身中山装早已被汗水湿透。台下的观众未曾察觉的是,距离原定全国上映的《戏台》仅有三天,而此时,它所面临的困难远比他背后的汗渍更加严峻。
一、七年磨一剑,\"笨功夫\"背后的执着
化妆间里,陈佩斯小心翼翼地从公文包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翻开那页,2017年3月的日期下,密密麻麻写满了关于《戏台》的最初构思。“那时我以为三年就能完成。”他苦笑着摇头,手指滑过纸上那些深深的修改痕迹。这部以民国时期戏班为背景的剧本,整整修改了二十七次。为了真实再现1930年代的戏台景象,剧组走访了全国十七个历史悠久的老戏台。陈佩斯和美术组曾在山西某座废弃的剧院蹲守了半个月,研究舞台地板的每一块纹理。“现在谁还这么拍戏啊?”执行导演王磊感慨道,“现在都是绿幕前摆个姿势,后期一键生成。”
这份执着也直接反映在了制作成本上。仅是一个五分钟的长镜头,搭景费用就高达三百万元。整部影片使用胶片拍摄,这一项就比数字拍摄的预算多出了近千万元。投资方曾在陈佩斯面前愤怒地摔下剧本,“七十岁的老头儿演男主角?这笔钱我宁愿砸在小鲜肉的烂片上!”
二、临近上映的“精准狙击”
7月18日,《戏台》的官方微博突然发布了改档公告。评论区一时间热闹非凡,有网友尖锐地指出:“某流量电影提前三天上映,直接霸占了所有IMAX厅。”院线经理老张透露,他们接到了“建议”——把黄金场次留给新提档的偶像电影,“对方的宣发费是我们的十倍。”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陈佩斯的团队措手不及。宣传总监李雯连夜奔波三家影院,拍下空荡荡的《戏台》预售窗口。“上午刚贴的海报,下午就被新的海报给覆盖了。”她展示的照片中,某流量歌手主演的电影海报严严实实地遮住了《戏台》的预告图。
排片表的对比更是荒诞不经。同一档期,某青春片首日的排片率高达42%,而《戏台》仅有8.7%,而且大多是早上9点、晚上10点这种所谓的“垃圾时段”。北京某影院经理无奈表示:“我们知道陈老师的作品质量过硬,但流量明星带动的票房就是实打实的。”
三、老艺术家的“体面退场”
改档公告发布当晚,陈佩斯依旧在工作室坚守到凌晨。监控镜头中,老人在孤灯下默默擦拭放映机,他依旧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审看最终成片。“就像老木匠总是要亲手触摸每一块木板。”道具组的小赵眼含泪光地说。
这种克制与坚守也体现在了公开回应上。面对媒体的追问,陈佩斯始终没有批评同行:“市场有它的规律。”然而,观众显然并不买账。在某评分网站上,抵制排片不公的支持贴铺天盖地地涌现。有趣的是,在被迫改档之后,《戏台》的“想看”人数逆势增长了217%。
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专家王军指出:“这是一个奇妙的反弹效应。资本的压制往往让观众主动去寻找那些被掩埋的珍珠。”的确,点映场出现了“报复性观影”现象,上座率高达89%,远远超过同期的流量电影。
四、灯光暗处的新希望
深夜里,陈佩斯给全体剧组成员发了一条语音:“我们就像老戏班在走江湖,今天这座码头不让我们靠岸,那就换个地方唱。”虽然声音沙哑,却充满了不可抑制的振奋与坚定。
在资本与流量的围追堵截中,这位老艺人悄悄开辟了一条新战线。据透露,《戏台》已收到了法国中国电影展的特别邀请。而令人讶异的是,三家曾拒绝投资的影业公司最近突然重新启动了洽谈。而某视频平台的数据显示,“陈佩斯”这一关键词的搜索量在一周内激增了540%。
正如编剧史航所言:“好作品就像好酒,封得再严实也挡不住香气四溢。”当某流量电影上映三天口碑崩塌时,《戏台》却依旧在豆瓣上稳稳地保持着8.9分的高分。观众的“脚票”比任何行业潜规则都更为响亮。
站在南京路演的舞台上,陈佩斯最后看了看手机上的改档通知,突然对着话筒笑了:“幸好当年没听劝拍穿越剧,要不现在我该跟年轻人道歉了。”台下的掌声如雷,老艺术家深深鞠了一躬。这个承载着七年心血的鞠躬,比任何指责都更加锋利地揭开了行业华丽的面纱。
陈佩斯?他的电影《戏台》你会去看吗?你认为这部电影的票房会爆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