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秋节那天,郑耀先揭开了韩冰“影子”身份的谜团。他告诉马小五:“十年了,我用了十年的时间,终于想明白一个细节。”这句话透露出郑耀先多年来的深思熟虑和痛苦。他所提到的“细节”并非简单的蛛丝马迹,而是一枚“宫门倒”邮票上的锯齿图案。这枚邮票在当时被用作特务们之间的暗号,和许多潜伏者会把钞票撕成两半对接类似。这是暗号传递的一种方式,而这一细节帮助郑耀先确定了韩冰的真实身份。
然而,郑耀先所揭示的不止这一点。他还回想起自己在延安埋藏的那部电台,后来被韩冰拿走。正是这部电台,成为她与敌人保持联系的重要工具。随着对这些细节的分析,郑耀先确信了韩冰就是那个“影子”。但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仍有一个未解的谜团困扰着他:如果韩冰就是“影子”,那么为什么那部电台之后又被人取走了呢?
郑耀先并未注意到这一点,因为他在此时已过世,未能得知后来的事态发展。四个月之后,一个姓文的归国华侨在山城的江边偶然发现了那部电台。这个电台早已被人为改装,油漆斑驳,且随包裹一起放置的还有一本破旧的密码本。在密码本的最后,他发现了那枚带有特殊锯齿的邮票,邮票背后清晰地写着:“风筝,系原保密局少将处长郑耀先……”
然而,问题远没有解决。韩冰在长时间内被软禁在劳改农场和监狱,几乎所有的行动都受到监视。那么,另一方的敌特力量又是谁?而更为疑问的是,郑耀先曾埋藏的发报机,为什么能够在1980年依然可以开机使用呢?
郑耀先陷入了思维的误区,认为韩冰就是唯一的“影子”。但他的推理并没有考虑到一些关键的问题。比如江心(原著中为江欣)遇害,为什么江万朝不出手阻止?显然,这并非他不愿意,而是他根本没有权力去做。郑耀先也提到,江欣在牺牲前曾被派去联系增援部队,但派遣一个瘸子去送信,显然不会引起怀疑。更重要的是,埋藏在坟地里的电台为何会突然消失?郑耀先得出的结论是,这部电台一定是被韩冰拿走了。
然而,马小五提出了一个质疑:“师父,我记得您的电台当时只能接收不能发送,那么‘影子’使用的电台是否也是这样呢?”郑耀先这时才意识到,自己所坚持的推理并不完美。他承认,韩冰所使用的电台能接收也能发送,而自己埋藏的电台只具备接收功能。然而,郑耀先的解释并未完全说服人。他提到韩冰所使用的电台具有特殊的技术,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使韩冰能找到他当年埋藏的电台,并将其带回重庆,如何与现代的设备进行有效沟通?
郑耀先的推理开始显得漏洞百出。韩冰无疑是战略特工,而非技术型特工或行动型特工。她如何能够自己改装三四十年前的电台,并使其能够与新的通讯设备兼容?就算她有技术,那些必需的配件又该从何处找来?
郑耀先一直从两个细节出发,固执地认为韩冰是唯一的“真影子”。但是,他忽略了江万朝的身份以及他所能接触到的机密信息。事实上,江万朝的地位远高于韩冰,难道戴笠和毛人凤会这么轻易放弃江万朝,让他替韩冰掩护吗?
郑耀先在多年与戴笠的合作中,应该非常了解戴笠的性格和做事风格。戴笠向来是个棋高一着的领导者,哪怕心生怀疑,也绝不会全盘托出。他敢让郑耀先与“影子”接触,显然留有后手。他并未打算让郑耀先真正接触到“影子”,即使郑耀先的卧底身份最终揭露,真正的“影子”依然是安全的。
更令人不解的是,尽管郑耀先与韩冰的接触异常频繁,甚至在韩冰自杀时他也未能问出更多的信息——电台在哪里?敌特的网络如何运作?郑耀先似乎对这些问题并不关心。而如果韩冰真是那位顶级的敌特特工,她的情报价值极其重要,甚至可以用十个郑耀先来交换。她的一举一动应该都受到极度重视,但最后却被“成全”自尽。
这一切是否意味着,郑耀先和韩冰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所看到的复杂?如果韩冰真的拥有如此重要的情报,那么她的上线和下线究竟是谁?敌特依旧在活动,他们的面貌也许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简单。暗影之下,隐藏着更深的棋局和更多不为人知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