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的荔枝》正在热映,虽然我还没有去电影院看,但片尾曲却引起了我的注意。这首歌叫《庙堂之外》,由陈楚生演唱,曲风和歌词都让我很感动。
这首歌的歌词由唐恬创作,彭飞作曲,陈楚生演唱。从李善德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他从少年到“老少年”的成长故事,歌词中唱到:“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遍历山河,仍觉人间值得。”选择陈楚生来演唱这首歌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声音中有种历经沧桑却依旧少年般坚定的气质,正是他能唱出这首歌中蕴含的信念与坚持。同时,这首歌也深刻地反映了现代打工人面临的内心困境。
### 一、唱尽李善德一生的《庙堂之外》
歌曲与电影内容紧密相连,简直是为李善德的一生量身定做。歌词里写道:“你看谁家年少布衣简衫千里入繁华好城无限风光有人前程一万丈有人蚂蚁爬高墙也只想有个墙缝等月光。”李善德初入长安时,充满理想与抱负,可是天不遂人愿,他在官场上艰难沉浮,像个微不足道的蚂蚁一样,默默无闻地等待机会,却始终没有迎来改变的曙光。
接下来的歌词:“可知尽是险关尽是盘算尽是雾茫茫……”让我们感受到李善德在权谋与暗算的重重困境中,依然努力保持一份清白的理想。他被推上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送新鲜荔枝到长安,却因此目睹了人性中的善恶美丑。
在歌曲的B段部分,李善德的内心独白显得尤为动人:“我当逐明月枕清风一身坦荡如城门少年郎……”他希望保持一颗无畏的心,不被世俗浸染,尽管经历了万千波折,依然希望心如明月,清白无瑕。
歌词中对小人物的描述,如“敬挑夫一碗茶汤赚一斗米小小的筐”和“爹爹在长安行商平了赋税还有盈账”,让我们看到了唐代社会中普通人的艰难生活。这些小人物虽然处境艰难,但他们依旧在努力生存,映射出现实中每一个为生活奔波的我们。
接下来的部分“致我年少志高昂,致我半生无名扬,也斗个胆去拆世间的谎”,写出了李善德即便历经世事磨难,依旧保持坚定的信念,敢于挑战不公的世界。
### 二、旋律与歌词完美契合
歌曲的旋律设计也非常符合歌词内容,既接地气又充满志向。从歌曲的三段结构来看,第一段讲述李善德从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到第二段在权力游戏中依然坚持初心,最后一段则是对每一个平凡生命的深切祝福。歌曲中的说唱段落特别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唐代社会中那些生活不易的小人物。
旋律从压抑到舒展、从低沉到高亢,层层递进,像波涛起伏的海浪一样,展现了李善德的曲折一生,同时也唱出了每个普通人在生活中不断挣扎却又顽强生存的力量。编曲中,低沉的钢琴与弦乐铺底,民乐笛子的旋律线则把整个故事感拉满。
### 三、陈楚生的声音与情感诠释
导演选择陈楚生来演唱《庙堂之外》,真是太明智了。陈楚生的声音清澈干净,带着少年气息,非常契合李善德的形象。尤其在A段部分,陈楚生的歌声通过微妙的停顿和抑扬顿挫,精准地捕捉到了李善德的倔强与不屈。而在B段,陈楚生的声音更加情感丰富,表达了李善德的无奈、悲悯与坚定。
说唱段落则让歌曲充满力度,陈楚生用充满张力的声线,带出大唐小人物们的艰难处境。最后的C段,他的高亢唱腔如同阳光洒在阴霾中的贫苦百姓身上,充满温暖与希望。
### 结语
《庙堂之外》不仅仅是电影《长安的荔枝》的插曲,它其实唱出了小人物在大历史背景下的尊严。唐恬用现代化的笔法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彭飞则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构建了情感,陈楚生的演唱则赋予了这首歌灵魂。
有人说,这首歌用“盛唐的壳,装了当代打工人的魂”,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打工人,希望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收获、学有所用,也期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窗口,沐浴在月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