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少林寺在老百姓的眼里一直是很清新脱俗的存在,可是7月27日释永信的事情却让老百姓对少林寺的印象大跌眼镜。
释永信这一出事,没想到的是直接带火了鸠摩智的扮演者李国麟,当初《天龙八部》里的一句话竟成了神预言,不过李国麟也是自嘲了一番,这个高情商也让为他自己圈了一波粉。
一句戏言竟然成了真?影片里到底说了啥?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戏言成真!谁能想到,20多年前《天龙八部》里的一句反派戏言竟成了今天的“神预言”,影片里鸠摩智瞪着眼睛说“少林寺原来是藏污纳垢之所”,当年的观众听了付之一笑,可如今这句调侃却精准扎在了少林寺风波的靶心上。
这事儿能炸开锅当然不只是一句台词的巧合,它更像是一声心照不宣的哄笑,大伙儿心里早就对某些“权威”憋着一股劲儿,说不清是失望还是怀疑,一个本该是六根清净的佛门圣地,它的掌门人却被举报得明明白白,钱和私生活问题,这桩桩件件都和俗世的欲望纠缠不清。
这种反差大得让人缓不过神,鸠摩智那句带着三分恶意的嘲讽,放在今天竟成了对现实最精炼的素描,当生活比剧本还要离谱的时候,愤怒都显得多余了,人们索性把它变成一个哭笑不得的段子。
一个电视剧里的假和尚,阴差阳错地被捧上了“互联网预言家”的神坛,这背后不是大家真信什么预言,而是一种集体情绪的借壳上市,是老百姓们借鸠摩智的嘴,说出了那个不敢相信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真相,原来神圣的光环下也会藏着一地鸡毛。
是方丈还是老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少林寺走到今天这一步,其实早就有迹可循,这些年提起少林寺,咱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达摩祖师的禅法,还是那些满世界飞的武僧团?是晨钟暮鼓的清修,还是“少林CEO”和他的商业版图?
从武术表演到文化公司,从品牌授权到海外买地,那位著名的方丈用一套现代企业的打法,把少林寺这个千年IP经营得风生水起,他确实成功地把少林寺推向了世界,但也亲手把它绑在了商业的战车上,而且他这么做的时候,争议就没停过。
一边是出世的精神信仰,一边是入世的商业逻辑,这两样东西真的能捏到一块儿去吗?当寺庙开始计算关键绩效指标,当方丈关心的是资产负债表,那份修行者的“初心”还剩几分?当外界对少林寺的印象从“禅宗祖庭”一步步滑向“商业帝国”,信仰的底色早就被冲淡了。
这次的风波不过是这道深刻裂痕的总爆发,它让所有人都看清了,一个机构在过度追逐世俗的成功后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最有意思的插曲来自鸠摩智的扮演者李国麟老师。
被网友们架上“预言家”的火炉后,他没有躲也没有装糊涂,反倒是第一时间发了个视频,一脸无辜地自嘲,“我不是预言家,不关我事啊!”那个哭笑不得的表情简直是神来之笔,这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别。
在今天这个舆论场上,任何一点火星都可能燎原,李国麟老师太懂这个道理了,他既没有义正辞严地撇清关系,也没有半推半就地蹭热度,而是选择了最聪明的一种方式和大家一起玩起来。
信仰被当做生意
他把自己放到了和网友平等的位置,用自嘲化解了尴尬,用真诚消弭了可能存在的风险,这种接地气的姿态,不但没让他惹上麻烦,反而圈粉无数,意外地又红了一把,他用行动证明,在这个时代真诚的沟通和放得下身段的幽默感,比任何冷冰冰的声明都管用。
网上的热梗会过时,热搜的热度也会,但是有些东西一旦碎了就再也拼不回去了,这次事件真正动摇的,是老百姓对传统权威和信仰机构的信任,信仰不是一件商品想买就买,也不是一个头衔想挂就挂,它是一种近乎神圣的托付,是建立在纯粹和敬畏之上。
而当这份纯粹被商业逻辑渗透,当修行者的戒律被个人的私欲践踏,信仰的基石就开始松动了,这就像一块玻璃,上边的裂纹一旦出现,就算用最好的胶水粘起来,那道疤也永远都在,人们不再轻易相信那些包装精美的故事,因为“人设”这个词已经越来越像“谎言”的同义词。
网友们的情绪也从一开始的震惊,慢慢变成了麻木,最后演变成了看热闹式的嘲讽,愤怒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但这种冷漠的嘲讽才最具杀伤力,它意味着在很多人心里,对某些所谓的“神圣”已经不抱任何期待了。
鸠摩智的“预言”,李国麟的翻红和释永信的危机,这些看似孤立的人和事,却反应了当代社会的现象和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寺庙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切片,少林寺的钟声还会继续敲响,但它在人们心中的回响恐怕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老百姓们以后估计都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少林寺,而鸠摩智那句充满黑色幽默的台词,也许还会流传很久,成为人们茶余饭饱的谈资,7月28日的上午,中国佛教协会发布了对注销释永信戒牒的公告,说白了就是做实了他所做的一切,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