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李小狼/文)截至发稿,陈佩斯导演的新片《戏台》上映4天,拿下近2亿票房,票务平台给出的预测票房近6亿,堪称暑期档的一匹小黑马。
实际上,上映前不久的《戏台》在社交媒体上并没有太大的声量,甚至还为了避免和《长安的荔枝》《你行!你上!》竞争排片而改档,选择推迟一周上映——《长安的荔枝》和《你行!你上!》映前官宣提档至7月18日,随后原定该日期上映的《戏台》则改档至7月25日。
上映首日,《戏台》仅拿下13.5%的排片,不敌同档期新片《南京照相馆》,甚至也比不过上映一周有余的《长安的荔枝》。
但首周末过去,《戏台》的预测票房上涨至5.99亿,并且在排片占比更低的情况下,今日(7月28日)的单日票房超越了《长安的荔枝》。
《戏台》是如何一步步逆袭的?
首先得益于《南京照相馆》的爆款效应。《南京照相馆》凭借高口碑和民族情怀成为了今年暑期档的首个爆款,目前预测票房已超30亿,激发了民众的观影热情,成功带动大盘上涨。
《南京照相馆》上映前的那个周末,没有强片的周末单日票房在2亿左右,基本保持日冠6千万、第二名3千万左右的水平。
而《南京照相馆》上映的这个周末,周末单日票房上涨至3亿左右,《南京照相馆》无悬念拿下日冠,第二名和第三名基本能保持4-5千万的水平。
打铁还需自身硬,《戏台》能逆袭也得益于自身良好的口碑。
在豆瓣上,《戏台》拿下8.0的高分,在目前的暑期档国产新片里,排名第三,仅次于《罗小黑战记2》和《南京照相馆》。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戏台》精准地找到了它的目标受众。
陈佩斯活跃于八九十年代的春晚舞台。他最早就是凭借1984年的春晚小品《吃面条》而走红,成为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
他和《吃面条》另一主创朱时茂也成为黄金搭档。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末,两人在春晚舞台上贡献了很多经典的小品,如《羊肉串》《警察与小偷》《主角与配角》。
1998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出演小品《王爷与邮差》,这也是陈佩斯最后一次登上春晚舞台。
按照时间线计算,Z世代年轻观众或许不太了解陈佩斯,但70后到80后的观众,正好成长于陈佩斯活跃在春晚舞台的时代,他们是《戏台》的核心受众。
数据也能证明这一点——据猫眼统计的想看画像显示,想看《戏台》的40岁以上用户占比高达61.2%,24岁以下想看观众占比不到10%。
对比同档期其他影片,想看《南京照相馆》的用户年龄分布就比较平均——24岁以下用户占比23.9%,40岁以上用户占比27.4%。
《戏台》也看准了这一点。
不难看出,《戏台》在短视频营销上精准发力情怀营销,如陈佩斯和黄渤在某活动上大聊春晚;路演现场,不断有中年粉丝发言秀情怀;官方拍摄陈佩斯黄金搭档朱时茂在观影中哭泣的视频;邀请朱时茂为电影站台,出席首映礼,和陈佩斯进行双人采访等等。
一则朱时茂担心《戏台》票房、扬言要冲票房的短视频,点赞高达189万。评论区,一条70后表示一定要支持陈佩斯的留言,点赞高达4万。
众所周知,如今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是年轻观众。一部电影要想成为爆款,必须拿下年轻观众,从《哪吒之魔童闹海》到《流浪地球》,从《你好,李焕英》到《满江红》,无一不是24岁以下想看观众占比最高。
而《戏台》则凭借不错的口碑以及精准的情怀营销撬动了中年市场,成功逆袭。这或许会是当下电影市场难以复制的逆袭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