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将麻辣火锅改成奶茶风味的吗?GAI的这次操作就很像这样。我妈前晚在看《歌手2025》时突然说了一句:“这歌怎么听起来怪怪的?就像给张飞戴了朵花。” 我仔细一想,确实有点像!GAI原本那首《华夏》,本来是带着重庆味道的快节奏,但改编后的《故湘·风》,节奏快得像16秒,埋没在了唢呐和戏腔之间,听起来令人心急——就好比你点了份毛血旺,结果花椒被换成了冰糖,会不让人郁闷吗?至少我是无法接受的。
这种改编,简直就像是给野马戴上了铃铛。起初,GAI选择《华夏》的时候,我还抱着期待。原曲中那48秒的快节奏,带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就像吃火锅时沾上毛肚一样过瘾!本以为加入唢呐和戏腔会是锦上添花,结果却更像是给老虎套上了项圈——节目组三番五次开会,重点就是“加快节奏,收敛街头风”。
我想起去年参加社区艺术节的事,当时我想表演原创的说唱,主办方却说“加点京胡才有味道”。结果我的“炸场flow”被塞进了咿呀呀的唱腔中,听众大爷大妈直接摆手,最后只得了个“最具勇气奖”——现在回想起来,跟GAI的境遇不离十足。本来想保持初衷,结果却被稀释得一文不值,这算什么事儿?
评委的标准,怎么还这么随意呢?第十期的评委点评,看着都替GAI感到委屈。三位教授说他的说唱“不够纯粹,旋律不完整”,可转头又夸学院派歌手“突破了框架”,那劲头别提多给力了。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这难道就是为特定人设定的规则吗?
我当时就在想,这样的标准怎么还有弹性可言?虽然GAI拥有13%的年轻观众支持率,远高于许多“学院派”,但因为评委的评分权重高达30%,硬生生地被拉了下来。朋友说:“这就像老师给学生打分,喜欢的孩子写错字说‘有创意’,不喜欢的说‘马虎’。” 虽然俗气,但这说得有理——如果真想要多样性,那评判标准至少得公正吧?
外国歌手靠高音夺冠,C6的音高听起来像消防警报,评委却说“技术精湛”。而GAI那带有重庆方言的风格,结合快节奏,虽然现场年轻观众喜闻乐见,却被指“缺乏训练痕迹”。
这种感觉就像有人拿西餐刀叉吃火锅,虽然可以,但总觉得不对劲。我爸常说:“各有所爱。” 为什么非要西方的“高音标准”成为唯一答案?街头文化中的rap,靠的是情感和炸裂的气氛,就像老北京胡同里的吆喝一样,讲究的是真实和精气神。非要用美声的调调来限制,不就像让郭德纲唱歌剧一样,有点扭曲吗?
总之,我悟到了一个道理,尽管GAI最终失利,但至少他没有完全把自己的“辣”改成了“甜”,这一点比其他什么都强。你觉得呢?还有复活赛,我们可以为他投票,振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