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东莞首站启航、南京站引发跨城共鸣,东莞原创话剧《倒不过的时差》于7月26日在北京国家话剧院先锋智慧剧场迎来全国巡演的收官演出。
该剧自2023年10月首演后获得了来自各界的好评成为了“东莞创作”的标杆作品斩获了“最佳剧目”“最佳编剧”等七项荣誉。
这部以“全球化背景下亲情解构与文化碰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力作,以扎实的艺术功底与深刻的社会洞察,为三城联动巡演画上圆满句号,更以“清一色莞产”的创作模式,为地方文艺精品走向全国提供经典范本。
巡演历程:
从本土到全国的艺术突围
7月11日
东莞首演
自东莞玉兰大剧院启幕以来,《倒不过的时差》以“庭审倒叙+多线嵌套”的革新叙事结构,将三代人跨洋生活的矛盾与温情徐徐展开。首站演出座无虚席,观众被剧中老夫妇为子女置换美居、孙辈因文化差异疏远祖辈等情节深深触动,谢幕时掌声经久不息。
7月18日
南京站
南京演艺集团星空剧场演出,上座率突破85%。南京观众数度拭泪,更在演出结束后自发打开手机手电筒,与演员共同营造出“星海”般的互动场景,成为巡演中的高光时刻。
7月26日
北京收官
终场演出前,演出票已售罄。这部莞产力作,以对时代与人民的深情告白打动了北京观众。
△ 话剧《倒不过的时差》剧照
艺术创新:
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双重突破
该剧由东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秦川编剧、总导演,副主席臧莹竹执导并领衔主演,汇聚刘艳、高云鹏等本土演员,主题曲由国家一级作曲家崔臻和创作。
主创团队以“本土化+现实性”为创作理念,将中国式家庭的集体记忆搬上舞台:
●叙事革新:通过法庭对峙切入,回溯三代人在异国的文化碰撞,虚实相生的舞台诗学与极简装置设计,高效完成场景转换;
△ 话剧《倒不过的时差》剧照
●表演突破:演员以肢体语言细微调整完成角色转变,如臧莹竹饰演的儿媳从“中式温婉”到“海外独立”的层次递进,高云鹏则将中式家长权威与海外生存困境融为一体;
△ 话剧《倒不过的时差》剧照
●文化融合:引入中国传统戏曲程式化表演,形成“间离效果”,在现实主义基调中注入哲学思辨。
社会反响:
一场跨越地域的集体共鸣
《倒不过的时差》凭借对代际沟通困境、文化认同焦虑的精准刻画,斩获包括“最佳剧目”“最佳编剧”“优秀导演”等七项戏剧大奖。南京站演出后,有观众感慨:“剧中母亲为子女倾尽所有的模样,像极了我的父母。”专家评价其“以小切口映射大时代,是现实主义戏剧破局与重构的典范”。
北京站作为巡演终点站,选择国家话剧院先锋智慧剧场这一实验戏剧重镇,既是对剧目艺术高度的认可,亦为未来创作打开新可能。演出后,主办方计划举办总结交流会,邀请国家话剧院专家深入研讨,推动莞产戏剧与国家级平台的对话。
文化意义:
地方文艺的全国突围样本
从东莞到北京,这场巡演不仅是艺术成果的展示,更是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生动注脚。东莞市戏剧家协会以“全本土”阵容打破地域限制,证明地方文艺作品通过深耕本土题材亦可实现全国突破。正如主创团队所言:“我们希望用东莞的故事,讲全中国的情感。”
随着终场落幕,《倒不过的时差》已超越戏剧本身,成为解读中国全球化进程的文化样本。当先锋剧场的灯光渐暗,舞台上下共同完成的,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对时代命题的集体思考——在倒不过的时差里,如何让亲情与文化找到新的平衡点。
时差
倒不过的
*获得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扶持
*2023年获得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扶持
*2024年入选广东省基层舞台艺术精品扶持计划项目
*2024年入围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养与推广项目”
*2025年获得“绽放玉兰系列公益活动”项目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