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有个现象,真是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你们听说过张伯鑫吗?他可是德云社门外的“遗珠”,从少年成名到如今的低谷,真的是一段传奇的“起起落落”。更让人不解的是,明明从小出身名门,背后是一个超级硬核的艺术家家族,居然票卖不到,连三百块钱的票都难卖光,真是让人忍不住为他捏一把汗。
张伯鑫的家庭背景可以说是相声界的“贵族”:祖父张喜林是相声界的大人物,外祖父希世珍是单弦的泰斗,爸爸张同和更是快板书创始人李润杰的亲传弟子,妈妈希婉英也是单弦的名家。放在别人身上,这些家族背景简直就是一张“通关证”,可张伯鑫却好像永远都走不到自己预定的巅峰,命运的捉弄让他从小就走上了曲艺的舞台。
9岁时,他就参加了曲艺比赛,拿下了大奖,整个圈子都觉得他是相声界的未来之星,简直是无人能敌的天才。可是,人生总是充满戏剧性,这条路原本该是走得平稳又宽广的,结果却充满了坎坷与波折。
人生如同一颗弹珠,四处碰壁,张伯鑫的演艺事业也没能顺风顺水。他曾加入北京相声剧团、老北京曲艺艺术队、福乐社等名声响亮的团体,名气有,但命运也玩得很大——一个个相声团体如昙花一现,他甚至一度当上了副团长,结果还是没等坐稳,团体就解散了。最惨的时候,他直接脱下大褂,穿上橙色的环卫工服,在大街上扫地,简直跌落至人生最低谷。
他也曾试图自立门户,2007年,他创办了“挚友相声俱乐部”,随后又和王自健等人合作搞了“北京第二班”。本来一切看起来都很有戏,风生水起的感觉扑面而来,结果因为内部矛盾和王自健翻脸,最后无奈退出,梦想又一次在指尖滑落。
你看,外人看他,一时间真的搞不清楚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眼中他是那种为朋友、为徒弟两肋插刀、情深义重的好人。记得当时他徒弟得了重病,他一头热地组织义演,为了筹款,他还在演出结束后,和高晓攀一起膝盖一跪,对全场观众深深叩谢。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动得泪目,觉得他不只是艺人,更是一个讲义气的男人。
但转眼间,张伯鑫的另一面又暴露无遗。和师父马贵荣的网上互怼,令许多人吃惊——以前那个为徒弟下跪、为师承负责的张伯鑫,似乎失去了初心。面对前辈的批评,他毫不客气,言辞犀利,不留情面。瞬间,曾经的光辉形象全崩塌,大家开始质疑他到底是不是那个闪亮的“侠肝义胆”的张伯鑫。
再回到曾经的“南郭北张”时代,当时他和郭德纲甚至是“并驾齐驱”的人物。论资排辈,郭德纲见到他的师父高英培,都要恭敬称呼“师大爷”,而德云社的崛起,也跟他曾经的地位有着微妙的联系。但可惜,张伯鑫的事业并没有随着时间一起腾飞,相反,他因为家庭生活的种种变故,事业一步步下滑。
2018年,《相声有新人》把他和郭德纲这一对曾经的故人放到台上,成了一个大家尴尬的对决。郭德纲稳坐评委席,而张伯鑫作为选手,面临孟鹤堂的挑战。孟鹤堂恭敬谦卑,言语间带着对前辈的尊重,而张伯鑫却突然冒出一句:“我让了。”这三字不仅让全场瞬间安静,观众们的心里更是七上八下。那时大家都在想,张伯鑫到底是在谦虚让步,还是在倚老卖老,想靠资历压过一切?
这一句“我让了”成了他跌倒的开始,反而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节目后,他并未反思,反而一边直播,一边埋怨:“德云社就是搞搞笑而已”,直言郭德纲搞垄断,抢了大家的饭碗。张伯鑫,这样的怨言没能为他赢回公众支持,反而让他陷入更深的孤立。
你想啊,郭德纲一路走来,靠的是真正的实力和积淀,他没有抢任何人的饭碗,只是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对文化的传承,成为了观众们最喜欢的相声大师。张伯鑫这种将失败归咎于“垄断”的说法,简直就是在给自己找借口。相声市场的竞争是公平的,能否成功,靠的就是你是否能够不断创新,是否得到观众的认可。
如今,张伯鑫与德云社的差距越来越大。一方是日益走高的事业,一方是门票卖不掉、无人问津的落寞。他若不想做“时代的弃子”,也许该从德云社的成功中汲取一些教训,明白真正的竞争是什么。也许,他心底早已明白,他自己也不会满意这样的结局。
他曾是少年成名,但也曾因挫折而跌倒。重新创业,曾有过辉煌,但最终却被时代的浪潮淹没。生活给了他机会,也给了他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希望张伯鑫能在未来找回自己的方向,也希望他能从那些真正成功的艺人身上,学到一两分“持之以恒”的精神。
毕竟,相声这个行业,最重要的还是观众的认可。想要在这条路上走得远,除了天赋和背景,更需要的是勤奋与创作,只有这样,才会得到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