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自上映以来,迅速掀起了观影热潮,许多观众在电影中感动得泪流满面。影片讲述了中国抗日英雄、谢晋元团长和他的战士们在上海四行仓库英勇抗击日军的事迹。而那个曾经的四行仓库,也迅速成为了热门的纪念地,吸引了无数游客与后人前来缅怀历史。
《八佰》专注于描述谢晋元及其战士们在四行仓库坚守的英勇场景,但却未能展示他们战后更加悲壮的命运。谢晋元,作为抗日英烈之一,最终没能享受应有的荣誉,反而在叛徒的刀下英勇就义。令人更加心痛的是,他的妻子凌维诚曾两度求助于当时的政府,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这两个看似不过分的请求,究竟为何会被拒绝呢?
四行仓库战斗后的谢晋元
1937年10月31日,抗战进入白热化阶段,谢晋元带领最后的一批战士从四行仓库撤离,最终来到上海租界。此时,日军才发现他们的情报有误,原本以为四行仓库有八百名中国士兵,实际上只有400余人。尽管如此,日军的愤怒并未因人数减少而消退,他们开始对这些撤离的战士进行压制,要求他们交出所有武器。
然而,事态远没有结束。日军不仅要求放下武器,还继续对谢晋元一行施加压力。1938年8月,谢晋元计划在孤军营举行一次升旗仪式,纪念抗战胜利与士气的提振。却因受到工部局的阻挠未能成功。工部局在日本压力下采取了更加严苛的措施,他们不仅限制了谢晋元一行的活动,甚至将他们囚禁起来。
面对如此困境,谢晋元与战士们没有退缩,仍坚持抗争,直至工部局在国内舆论压力下释放了他们。然而,随之而来的不止是政府的压迫,敌人的暗杀威胁始终没有消停。在这种高压环境下,谢晋元依然选择坚守上海,并在1940年拒绝了汪伪政府的劝降,坚定地表示绝不投降。正是因为这种不屈的精神,使他最终在1941年4月24日被叛徒刺杀,英勇殉国。
两个不过分的求助被拒
谢晋元牺牲后,凌维诚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她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生活变得异常艰难。谢晋元临终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等抗战胜利,我再来接你们”,可惜,这句话再也没有机会兑现。凌维诚独自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最大的孩子只有12岁,最小的才6岁。除了这些年幼的孩子,她还得照顾谢晋元的老父亲。
抗战胜利后,政府给予了凌维诚5万元抚恤金,然而要到重庆领取。为了照顾孩子,凌维诚决定前往重庆,途中辗转了五个省。当她终于见到宋美龄时,宋美龄表现出极大的关心,称“你是英雄的妻子,人们不会忘记你”。但当凌维诚请求政府帮助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时,她的请求却被冷漠拒绝。这使得凌维诚极为失望,但她依然带着孩子回到了广东,并将抚恤金的一半用来照顾公公,另一半用于孩子们的生活。
1946年,上海的局势逐渐恢复稳定,凌维诚决定带着孩子们回到上海,并继续丈夫生前未竟的事业——帮助孤军营的老兵们从黑帮手中夺回日军留下的房产,让他们有一个栖身之所。她同年6月再次前往南京,寻求蒋介石的帮助,然而依然未能见到蒋介石本人,只是与宋美龄进行了简短的交谈。宋美龄虽然承诺上海政府会为她们解决问题,但凌维诚回去后依旧杳无音信。
直到新政府成立后,凌维诚得到了实际的帮助。上海解放后,陈毅对她的求助给予了高度关注,不仅为她解决了孤军营老兵的生活问题,还让凌维诚获得了谢晋元墓地的使用权和吴淞路466号房屋的居住权。凌维诚深感感激,为此动情流泪。
结语
英雄的牺牲与家属的遭遇,折射出国家对待英雄的态度问题。一个国家,如果连英雄和他们的家属都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怀,那么普通人又如何能感受到正义与关爱?新旧政府的差距,在凌维诚的几次请求中暴露无遗。旧政府对她的多次求助冷漠无视,而新政府则为她和那些孤军营的老兵提供了实际的帮助。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一个社会公正与良知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