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也许已经为许多人熟悉到无需赘述的程度,成为少数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作品之一。然而,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因为它在电影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恰逢胶片时代的终结,这部影片在无声地告别过去的胶片电影技术的同时,也宣告了数码电影新时代的到来。
2011年,柯达胶片公司退出了好莱坞,而2012年最后一家胶片洗印厂的关闭,象征着胶片电影的辉煌时代正式谢幕。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电影界弥漫着一股反思和告别的情绪,许多影片都试图向胶片时代致敬。《雨果》《大艺术家》《与梦露共处的一周》等作品,正是属于这种潮流的一部分,它们通过对电影历史的回顾,完成了一种自我缅怀。而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则在这一潮流中脱颖而出,运用了幽默且富有个性的方式,创造性地呈现了这一时代的变革。
属于胶片时代的二维童话
自从《月升王国》开始,韦斯·安德森便显露出让真人电影拥有卡通感、强烈二维画面特质的倾向。对于《布达佩斯大饭店》来说,这种倾向更加明显。影片中,许多场景的布景虽然受到匈牙利一座老百货大楼的启发,但大部分场景都由美工师绘制完成,这种做法与胶片电影的传统风格不谋而合。然而,最为出彩的并非这些场景本身,而是导演刻意回避了许多常规电影所采用的真实感技巧,比如光影的使用、景物阴影的刻画等。韦斯·安德森将这些常见的手法抛之脑后,凸显了影片的扁平、二维特点,强化了胶片时代电影那种单纯的“绘画”感。
从电影史的参照到现实的参照
全球电影市场面临胶片时代逐渐消亡的现实后,许多电影转向使用3D技术,希望通过增强第三维度来弥补数码电影的不足。然而,韦斯·安德森反其道而行,故意让影片呈现出如同早期电影的平面效果。通过正面水平机位的使用、单一色调的布光、极其均匀的光线等手法,他让观众真正体验到电影本身的媒介特质,仿佛回到胶片时代的二维世界。这种独特的风格化手法不仅让《布达佩斯大饭店》成为一部视觉艺术的作品,更通过这种方式,呈现了胶片时代的电影美学。
嵌套式结构与历史的凝视
影片的叙事结构也是对电影史的一种致敬和调侃。电影开头,一名小女孩走进风雪墓园,打开一本书,随之引出作家的故事。在这一幕中,导演特意打破了电影中人物通常不得直视镜头的禁忌,让角色与观众建立直接的视线交流。这一细节不仅打破了电影叙事的封闭性,更借此暗示了影片的虚构性。通过作家的叙述,影片采用了一个嵌套的结构,让观众进入一个层层交叠的故事之中。每当我们认为故事将结束时,镜头却轻轻一转,故事又从新的一位叙事者那里开始,最终在女孩合上书页时画上了句号。
默片的影像与20世纪的隐喻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喜剧风格,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也是一种对于20世纪历史的隐喻。影片中的许多桥段带有明显的默片风格,演员的表演夸张、极具卡通感。尤其是在越狱的情节中,韦斯·安德森通过幽默化的方式展示了这一经典的“默片式”桥段:角色们谈论如何挖通厚厚的花岗岩,最终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跳过看守的床铺,极其夸张地展现了他们的“越狱”计划。这种对现实主义的轻松戏谑,揭示了影片的虚构性质,并通过极具喜剧感的处理,让观众在欢笑中反思电影本身。
童话式的装饰与20世纪的历史
影片中的童话感不仅体现在视觉风格上,还通过对电影虚构性的揭示,传递了关于20世纪历史的深刻隐喻。例如,影片中的两次火车场景,分别代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隐喻:第一次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幽默场景,而第二次则以悲剧收场。这两次遭遇展现了从旧世界的辉煌到现代世界的毁灭性转变,而《布达佩斯大饭店》通过这种方式,以轻松的表面掩盖了深刻的历史悲剧,讽刺和回顾了20世纪的动荡。
总结
《布达佩斯大饭店》不仅仅是一部讲述故事的电影,它通过极具个性化的视觉风格、幽默的叙事手法和充满历史隐喻的情节,呈现了电影媒介从胶片到数码的转型。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韦斯·安德森成功地为电影史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既保留了传统电影的精髓,又向现代电影媒介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深刻的反思。这部电影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它让我们看到了电影艺术在技术变革中的不断创新与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