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傍晚的塞纳河边,一辆小小的火锅车旁,一位中国女士的背影吸引了来往游客的视线。她穿着一条复古牛仔裙,手提玫红色包包,气质优雅却不张扬。走近一看,那是金星。她微笑着对镜头点头,举止自然,就像是老朋友来了家里串门。这一幕被拍下后在社交平台疯传,网友纷纷评论:“岁月不曾辜负她”、“活力满满的生活态度,年轻人也不一定比得上”。
金星出生于1967年沈阳的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她就不符合“男孩应该怎样”的套路。其他男孩或许打弹弓、摸石头,金星更愿意静静地看妈妈绣花或者穿梭于广播里的舞蹈音乐中。八岁那年,她考入了沈阳军区歌舞团,开始了一段极其严格的训练生活:黎明就起床,练踢腿、翻跟头、下腰——训练服湿透常有,但是她从不喊累。一次练习中膝盖严重撞伤,她却在排练厅一瘸一拐地继续坚持,眼泪只在夜里偷偷滑落。她说,那时候的她不懂热爱,只知道舞台给了她归属感和释放感。
17岁那年,她在全军舞蹈比赛中夺得一等奖,成为团里的领舞舞者。但舞台上的光环下,她心中始终有一个矛盾:在舞台上她能扮演女性角色,可现实生活中却要被要求扮演男孩子。1988年,她获得派遣纽约学习现代舞的机会。在那个城市,她第一次接触到“性别认同”这个词语。在一节课堂中,老师要求以舞蹈表达内心真实,金星的舞蹈中突然融入出泪水,是因为她第一次敢承认内心那个“她”的存在。那一次,她在纽约街头下决心:“我要成为真正的自己。”
1995年,28岁的她在北京接受变性手术,成为中国首批公开变性的艺人之一。手术难度极高,尤其腿部神经修复共三次大手术,多次陷入瘫痪风险,医生一度断言她再也站不起来。但金星的意志异常坚韧,她看着病床外一缕阳光,就想着“只要能活下来,就能重新跳舞”。康复期间她的每一步都是刀尖上的挣扎——抬腿剧痛,却咬牙坚持。手术后一年的小型演出,她穿着自己设计的舞裙,在舞台上跳出一段即兴现代舞——观众掌声雷动,那一次,她是真正为自己而舞。
一次巴黎飞上海的航班上,金星携爱犬“妞妞”同行。邻座一位德国工程师汉斯以颇流利的中文调侃:“你的狗真可爱。”就这样一句话,两人开启跨国缘分。相恋一年后他们决定结婚,当时同性婚姻尚未合法,为合法收养三个孤儿,他们以“单亲母亲”的身份完成手续。直至2018年,他们才在法国正式复婚。
金星说:“婚姻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两个人愿意一起扛责任的证明。”育儿方式也很不一样:儿子犯错需要反思墙角,紧接着母亲蹲下问“你明白错在哪里吗”;女儿练琴偷懒,她会剪断玩具奖励陪她练到深夜。孩子们从不回避妈妈的过去,有一次老师问“你妈妈以前是男孩?”小儿子昂首回答:“我妈妈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
日常生活中的金星卸下舞台姿态,成为一个烟火气息浓厚的普通妈妈。Paris午后,她手牵汉斯带狗漫步河畔;周末逛跳蚤市场,晒丈夫自制的德国面包;自拍吐槽辅导作业的烦恼。她说:“以前总觉得要在舞台上证明自己,如今明白,能好好过日子才是真本事”。这样简单却真实的生活,产生共鸣的人越来越多。在朋友圈常看到她分享买菜、陪孩子跑跳、夜半练舞这些日常时刻,这些视频点赞轻松破百万,她被赞道:“真实、无滤镜”。
金星的公众形象饱受争议。她早年主持的《金星秀》,以直言不讳出名,常批娱乐圈乱象、指责明星德行与能力不符,舆论评价两极分化——有人感谢她代言“真话”,也有人批她“博眼球”。2022年,一场舞台剧谢幕仪式上,一位观众举起争议旗帜,金星接过后被镜头拍到。随后广州、佛山演出被迫取消,网络上争议一浪高过一浪。她自己在社交平台表达不满,却引来更多舆论风暴。那段时间,她关闭账号、封闭练舞室,自言“舞台不会骗人,观众掌声是真实最有力的评价”。
2023年,她启动巴黎国际巡演并定居法国。首场演出,她将中国经典《梁祝》改编为现代舞,演出尾声撕下男装外套,露出红舞裙,舞台灯光下,她仿佛重塑了自己——观众掌声持续十分钟。她随后创办“中欧现代舞交流计划”,将中国优秀舞者带到欧洲舞台交流;在欧洲大学举办讲座,谈艺术、性别、跨文化;偶尔在社交平台分享巴黎生活片段,比如逛菜市场、陪孩子上学、训练日常,这些内容以真实打动人心。
金星说过:“我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我是金星。”这句话不是宣战,而是坦然面对自己的身份。如今她56岁,每天仍坚持练功、劈叉、旋转动作依旧矫健。她穿大胆色彩,戴夸张饰品,证明年龄不是限制,“想怎么活就怎么活”。记者曾问她是否后悔选择,她笑说:“如果能重来,我也不会改变走过的任何一步。”眼里既有风雨,也有热爱——热爱生活,热爱真实,热爱每一个自己选择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