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在片场划掉片酬的那个瞬间,恐怕没人觉得这是一条“明智”的路。那时剧本还没定,排片遥遥无期,甚至陈佩斯把房子都拿去抵押了。那时行业内的普遍看法是:拍一部讲京剧的黑白片,肯定没人看,能赚钱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但偏偏在这种最“不划算”的情况下,黄渤毅然选择了这条路,连凌晨四点的练声都不喊累。他带着浓重北方口音的台词,一遍一遍地录,足足录了100多遍,最后录音师忍不住说:“你就别来了。”黄渤笑着说:“再不行,这角色就不像了。”那天,导演陈佩斯在监视器后静默了好久,最后淡淡地说:“他是真的信这部戏。”
大家很难想象,《戏台》一开始的命运有多么黯淡。投资方换了三轮,最早愿意出资的两家公司签完合同后,马上又撤资。有媒体爆料,连排练厅的租金都没凑齐,团队只好安排深夜排练——晚上10点进场,凌晨2点才走。陈佩斯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说,那段日子,导演几乎每晚骑车回家,累得直接在沙发上睡着。朋友们劝他放弃,他却说:“这戏,我不能放弃,不能辜负我爸。”
谁都没料到,这部黑白京剧片真正起死回生的,竟然是一条三分钟的短视频。没有宣传团队,也没有商业包装,完全是年轻观众自发剪辑的台词片段:一位老艺人对徒弟说“人活一口气,戏撑一口劲”。上传者留言称:“我爷爷是票友,看这片时一边笑一边流泪。”这条视频在抖音上播放量破亿,评论区也成为了“票友们的天堂”。
有人说这部片票房不算高,前五天才刚刚超过五千万,放在现在动辄几亿的大片面前,简直不值一提。但问题在于,它只有5%的排片量,很多时候是凌晨或者午夜场放映。尽管如此,在这样被压缩的排片下,它的场均上座率,居然超过了大部分商业大片。影院经理也感叹道:“前几天还没有人看,现在午夜场都满了,连旁边的便利店都开始准备夜宵了。”
这背后不仅仅是怀旧情怀,更是一次文化的逆袭。当你看到00后在豆瓣上发帖问“京剧化妆怎么画眉”,看到高校社团主动联系剧组想排校园版《戏台》,你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这是京剧从“被动传承”到“主动学习”的转折点。
而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的幕后逻辑——没有流量明星,完全是“实打实”的演技和努力。导演不是凭营销号捧起来的,而是凭着“熬”过来的;演员也不是依靠热搜起势,而是靠一遍遍地背台词、练歌、演戏,直到真的像一个“京剧班子”。
陈佩斯曾说过一句重话:“我们这一代人,是靠信念支撑到今天的。”在如今这个连网剧都要求“剧情转折”的时代,他坚持用黑白片拍一部讲京剧的电影,敢于不走任何套路,讲一个慢到“观众容易走神”的故事。
这看起来有点傻。但当我们看到那句“戏比天大,钱算个屁”出现在大银幕上,观众全场鼓掌时,大概就能明白他们为什么敢这么做。
有评论说,黄渤的这一步,是拿票房去赌尊严,是用时间去换取文化的传承。有人不信,觉得这不过是演员造人设的套路。但当你真的坐在影院,看着黄渤唱的那些发音不准确但情感满满的台词时,你会明白:不准的不是他,而是我们这一代人,早已远离了“戏”,早已忘记了台上每一招每一式,都是前人用命换来的。
而如今,有人记起了。
这种事情,平台算法算不出来,流量公式也没法套用。只有一群人,一个字一个音,一点一点磕出来、唱出来、撑出来。
《戏台》到底赚没赚大钱,已经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它真真切切地把“戏”从老一辈人的手中,传递到下一代的面前。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