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田与坂本的合作始于《阴阳大战记》(二人出道作),此后十多年未共事。期间藤田凭《银魂》成为人气导演,坂本起初对合作有不安,实际合作却十分顺利,共同聚焦《阿松》的剪辑与节奏把控。
节奏把控是核心。藤田强调对话镜头需如动作镜头般紧凑,细分至 × 秒 + 6 格,而非仅以整秒或 0.5 秒为单位;坂本则通过增减格数(如 3 格、6 格的调整)累积节奏感,避免 “太流水”,注重 “顿一顿” 的处理 —— 在连串对话中延长某一拍停顿,以精准传递笑点。二人理念契合,对 “何时加速、何时放缓” 共识度高,如《阿松》开场 “速递组合 恐怖伊索寓言” 为特殊情况需舒缓,后续则收紧节奏。
针对六胞胎角色,剪辑需差异化处理:小松语速慢却暗藏紧凑感,椴松节奏较快,空松的 “哼” 笑需控制时长避免拖沓。因角色众多,特写需分 6 次完成,横移镜头也更长,增加了剪辑难度,但藤田认为角色特点不会造成本质影响。
作业流程上,采用 “先定画面后配音” 模式:坂本先通过念对白、增减格数调整台词韵律,定稿后声优配音,且配音仅 “喂八分饱”,引导观众关注画面。剪辑耗时可观,单篇约 3 小时,从零编排率表需 7 小时;小段子集锦(如第 3 话 “趣事集”、第 17 话 “十四松祭”)与整段故事剪辑难度相当。
对于篇幅调节,藤田延续《银魂》做法,以 C 部分处理 A、B 段剩余时间,无合适内容则改次回预告,预告时长灵活(5 秒至 15 秒,短于 5 秒会挨骂)。松原秀的脚本兼具轻松与紧凑,为展现其魅力,需穿插适当间隔,如小松慢语调中的紧凑感。
印象深刻的桥段包括:第 14 话 “轻松教头”(坂本边念超长台词边剪辑,神谷浩史配音卖力);第 7 话 “去北方”(打破常规,镜头间隔超 3 秒,搭便车镜头持续 30-40 秒);第 8 话 “冷静的小松”(按分镜 “切到让人烦为止” 处理,获观众共鸣)。
最终,二人对合作成果满意,《阿松》成为坂本 “剪辑前后均充满期待” 的作品,也让藤田更深刻认识到编集工作对节奏把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