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陈佩斯导演的电影《戏台》上映了,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关注。
这部作品改编自他多年打磨的同名话剧,在影院里,观众们的笑声此起彼伏,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看话剧时的欢乐时光。
但在这笑声背后,藏着的是陈佩斯对喜剧艺术长达半个世纪的执着追求。
说起陈佩斯,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他和朱时茂在春晚上的那些经典小品。
《吃面条》里那个笨手笨脚的小伙子,《主角与配角》里那个总想当主角的龙套演员,每一个角色都让人忍俊不禁。
但你可能不知道,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陈佩斯就和父亲陈强一起出演了《瞧这一家子》,用朴实自然的表演为当时的喜剧电影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佩斯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表演。
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观众会笑?
怎样才能让笑声更有意义?
带着这些问题,他慢慢从演员转型为创作者。
2001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喜剧工作室,开始创作话剧。
《托儿》《阳台》《戏台》这些作品不仅票房火爆,更展现了他对喜剧艺术的独特理解。
在《戏台》这部作品里,陈佩斯玩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戏中戏"。故事发生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一个戏班因为名角突然昏迷,不得不找人顶替。观众们看得明明白白,可台上的演员们却糊里糊涂,这种反差制造出了源源不断的笑料。但笑过之后,你会发现这个故事其实在讲艺术人的坚守,讲传统艺术的传承。
特别有意思的是,陈佩斯在戏里演的都是班主,这和他现实中的身份不谋而合。从《戏台》到《惊梦》,他一直在用作品表达对传统艺术的敬意。电影版的《戏台》结尾和话剧版不太一样,但都传递着同一个信念:无论时代怎么变,好戏永远有人看,笑声永远会继续。
在这个短视频当道、算法决定我们笑点的时代,陈佩斯依然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创作喜剧。从电影到小品,再到话剧,他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告诉我们:真正的喜剧不只是让人发笑,更是在笑声中看见生活,理解人性。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的作品总能让人笑着笑着,就品出了人生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