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期档,《戏台》能成为票房黑马,压根不是靠运气,全是陈佩斯实力撑住了!
豆瓣8.1的高分实至名归,流量作品都得往后排。尤其是专访陈佩斯,每一句都是观众的心声啊。
作为曾经春晚的常客,大家都有多久没听到陈佩斯的消息了?
70岁的老爷子虽说不 “红” 了,却还在舞台上守着,靠的就是心里那份对艺术的信仰。
不管年纪多大,都得有当演员的骨气,得把艺术守住了。
当年他作为 “艺二代”,打小就受父亲陈强的影响。
早先的艺术家们,个个都有艺德,把演戏看得比啥都重,绝不能糊弄观众、对不起观众。
陈佩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也早就把这份对艺术的 “规矩” 刻进了骨子里。
他没沾父亲的光,自己拉着朱时茂搭档,一点点琢磨小品,才靠作品打出了名号。
每一部都下足功夫打磨,每次上春晚都能惊艳全场,就这么一演,足足演了十一年。
你以为喜剧好搞吗?其实难着呢!
喜剧不光得把观众逗乐,还得让人大笑之后能琢磨出点啥,这才算得上是好作品。
可陈佩斯厉害就厉害在,他不直接跟你讲道理。
他就是让你笑得前仰后合,等回头再咂摸咂摸,才发现里头藏着的深意。
所以舞台上短短几分钟的表演,背后全是陈佩斯下的硬功夫。
再苦再累他都扛着,心里就认准一个理:对表演得有股子坚持,绝不能糊弄观众。
但可惜,这种艺德在某种层面上也“害”了他。
偶然间,他发现了央视没有经过他的授权,私自卖他的作品光碟。
要是其他人遇到这种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还得跟央视合作呢,别给自己找不痛快。
但陈佩斯不这么认为,演员连艺德都没有了,你还算是演员吗?
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自己。为了争这口气、维护该有的正义,他宁愿选择离开!
这些年,虽说远离了聚光灯,陈佩斯却从没放弃对艺术的琢磨。
说到底,他当初干这行,就不是奔着名利来的。
他心里一直绷着根弦:得给观众拿出像样的作品。
但他也难免犯嘀咕:娱乐圈这些年新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这么久过去,观众还能待见自己吗?
陈佩斯的顾虑,很快就被观众打消了。
用心的好作品,永远不会过时,观众能够分辨好坏。
陈佩斯也在采访中,感谢观众能够捧场,让《戏台》一演就是十年。
每次演出,陈佩斯也当作第一次来看,不断琢磨调整。
不过,他也认为,演员要有自己的判断,一味讨好观众和闭门造车,都是不行的。
在陈佩斯的用心下,这部磨了十年的作品,才有了上映的可能。
在电影制作期间,也曾有不受资本待见,没钱开工等囧境。
但是陈佩斯一直都没有放弃,好作品不会过时,他有信心!
为了票房迎合市场,把作品改成四不像,他做不到。
为了钱随大流,不是他的本性。
他唯一能保证的,就是对得起演员的身份,对得起观众的支持。
所以好作品永远不会过时,观众给了陈佩斯最热烈的掌声和支持。
《戏台》讲的故事发生在军阀混战时期,可到处是现代社会的影子。
戏里面的“洪大帅”,手握权力就可以无视艺术,自己想干嘛干嘛。
徐明礼对艺术没有坚守,看着风向不对马上叛变,谁有好处就巴结谁。
这些人的嘴脸,看上去真实又可笑,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流量当道,没什么本事只要有人捧,照样能够当主角。
包子铺的伙计,不就是这样成名了?
这些辛辣的讽刺,触及了大家的内心深处。
这种不公的社会现象,大家见多了,但谁都不敢提,都担心引火烧身。
图片来源网址:
只有陈佩斯不怕,他经历了多少风雨,照样坚持自己的艺术操行。
都称赞他“用喜剧解构荒诞,以笑声叩问现实”。
观众在电影院笑过之后,细品之下,才知道背后的深意。
对于电影《戏台》,年轻的观众可能感触不深。
但经历了人世坎坷的中年人,对于陈佩斯的叩问,再明白不过。
他们自发去电影院支持陈佩斯,支持他的对于艺术的坚持。
很多年轻人也受到了影响,自发去影院观看。
好口碑铸就了这部电影的高票房,高评分,也代表了观众对好作品的肯定。
一些电影从业人员,总是抱怨行情低迷,大家不愿意去看电影。
但是从《哪吒》到《戏台》,观众已经证明了好作品不缺票房。
与其再这里抱怨,不如回到工作岗位多多修炼,多涨本事。
都说了,艺术需要长期主义,本事没练好就想圈钱,现在观众已经不买帐了!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