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乐坛发生了一场引人注目的“前辈对谈”。填词人黎彼得在社交节目《玖噏秘笈》上炮轰夏韶声,指责他“最红时不开唱,如今突然复出”,暗讽其演唱会有“消费情怀”的嫌疑。面对这一质疑,夏韶声在书展签名会上冷静回应:“他没有资格评价我,不过是在借我炒作。”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冲突,实则揭示了两代音乐人对于“江湖规矩”的不同解读。黎彼得的尖锐言辞背后,是他对当下乐坛“流量至上”的强烈批评;而夏韶声的淡定回应,则是他作为老将,始终坚守音乐初心的表现。
作为粤语流行乐黄金时代的重要缔造者之一,黎彼得的歌词曾伴随无数人度过青春时光。他为张国荣创作了《Monica》的灵动歌词,也为许冠杰填出了《浪子心声》中那个充满市井哲理的灵魂。黎彼得的歌词中,有茶餐厅的烟火气,也有文人特有的孤傲与思考。
然而,90年代以后,随着乐坛审美的转变,黎彼得的影响力逐渐下降。转型后,他活跃在“TVB金牌绿叶”角色中,近些年则凭借《玖噏秘笈》成为了网红评论员。他的“毒舌”并非空穴来风——他曾批评新生代歌手“靠颜值走穴”,痛斥乐坛“旋律抄袭成风”,甚至调侃老友谭咏麟“演唱会开的像打卡”一样频繁。这种直言不讳,既是他对黄金时代的怀念,也体现了他对当前乐坛生态的焦虑。
与黎彼得的“笔锋犀利”不同,夏韶声用他沙哑的嗓音划开了香港乐坛的摇滚天地。1970年代末,他成立了乐队“Danny Summer & The Zero Band”,将西方摇滚与本土情怀融合,乐曲中流露出对父亲的思念、对人生迷茫的深刻感悟,至今依然感动无数乐迷。
不过,夏韶声的音乐之路并非一帆风顺。80年代末因合约纠纷淡出乐坛,低谷时靠Live House演出维持生计,甚至在TVB剧集里跑龙套。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创作,每年都有新作品发布。2018年复出时,他的5000张演唱会门票在3分钟内售罄。而如今,他再度挑战红馆演唱,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复出,而是“给那些老朋友们一个交代”。
黎彼得的质疑,反映了老派音乐人对于“时机”的执着——在他看来,歌手应当在巅峰期“趁热打铁”,而不是在低谷之后“重温辉煌”。然而,夏韶声的回应则道出了真相:“音乐没有保质期,只要有人想听,舞台就永远在。”
事实上,这场争论更像是照出了乐坛的现状:黎彼得用“毒舌”反抗流量至上的时代,而夏韶声则通过行动证明,“情怀”并不是原罪。正如一位乐迷留言所说:“黎生的词写活了过去,夏生的歌唱响了现在,他们都是香港乐坛的活化石。”
黎彼得的“资格论”与夏韶声的“无视论”本质上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前者认为“巅峰期的成就”是话语权的基础,而后者坚信“坚持本身就是资格”。无论怎样,两人都在各自的方式上守护着乐坛的尊严——一个用批判唤醒反思,一个用舞台延续热爱。
这场风波或许会随着演唱会的落幕而平息,但两位前辈的隔空对话,早已超越了个人恩怨。它让我们看到,当“流量”与“实力”博弈,“回忆”与“创新”碰撞时,香港乐坛的未来,或许就藏在这些“老炮儿”的执拗与坚守中。
你怎么看待“巅峰期不唱,低谷后复出”是否算作消费情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