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万冤魂泣,金陵血泪悲。”
近日,电影《南京照相馆》一上映,便迅速走红。
这部由申奥执导,刘昊然、王骁、王传君、高叶等主演的影片,没有聚焦于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另辟蹊径,从小人物的视角,揭开了那段沉重的历史。
影片以吉祥照相馆为线索,讲述了一群小人物在日军铁蹄下,从只求活命到冒险保存日军罪证并运送出去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恐惧、挣扎、觉醒与抗争,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硝烟弥漫的宏大战争场景,却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曾锐评《南京照相馆》:“言辞犀利,句句说到每个中国人心坎。”
精选影中最经典的8句话,或悲愤、或激昂、或深沉,但无一不在叩问着人性,警醒着后人。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感悟: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吉祥照相馆的老板金承宗,原是个只求安稳度日的普通人,相机里装的是街坊邻里的笑脸,心里念的是一家老小的温饱。
可当日军的铁蹄踏碎金陵的街巷,当他镜头下的孩童倒在血泊中,那句“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便从骨子里渗出来,带着血与泪的温度。
他或许不懂什么家国大义的大道理,却明白脚下的土地不能丢,祖宗的根不能断。
为保护底片,他被泼化学药水导致眼睛受伤,随后抱着相机冲进火海,在拍下日军暴行的证据时英勇牺牲。
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用燃尽的生命,为这片山河写下最滚烫的注脚。
也没有天生的英雄,不过是有人在危难时,把“守护”二字刻进了骨血里。
鸡鸣寺的鸡不鸣,莫愁湖的愁更愁。
感悟:
杜甫写国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说尽了乱世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苍凉。
南京城里的鸡鸣寺,原是每日晨鸡报晓,叫醒满城烟火;莫愁湖畔,曾是游人如织,笑谈里藏着金陵的温柔。
可日军进城后,苏柳昌在暗房冲洗照片时,看到鸡鸣寺的断壁残垣里,晨鸡的尸体僵在瓦砾中,那曾叫醒全城的生灵,如今连悲鸣都发不出。
他又在一张照片里认出莫愁湖,岸边的画舫烧得只剩骨架,水面漂着同胞的衣物,曾经让游人忘忧的湖,此刻盛满了洗不清的血与泪。
阿昌蜷在暗房角落,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突然对金承宗说出:“鸡鸣寺的鸡不鸣,莫愁湖的愁更愁。”
乱世里的草木依旧,可每一片叶子都在颤抖,每一寸水土都浸着痛。
寻常百姓或许说不出大道理,却懂得在最深的黑暗里,有人会守着那点微光,哪怕只是把真相藏进相机,也要把希望种进心里。
照片能褪色,但历史不会——它只是等有人翻开。
感悟:
黑格尔曾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
在《南京照相馆》里,这余温便是人们对真相的执着。
影片中,起初邮差苏柳昌以及照相馆的金承宗一家,只是想在大屠杀中保命,所以就帮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冲洗照片。
然而随着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被洗出,苏柳昌和金承宗决定将这些照片的底片偷偷藏起来,等待时机将日军的恶行曝光在国际上。
他们从只求自保,到决心送出底片,正是明白,这些照片虽会随着时间褪色,但背后的历史不能被掩埋。
有生之年,若能让日军罪行定格在底片上,他们举起的相机,便有了捍卫民族尊严与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意义所在。
即使面对死亡,也要让这份历史证据有重见天日的机会。
他们就像黑暗中的微光,用勇气翻开历史,让后人知晓曾经发生的一切,激励着我们珍视和平,铭记历史,绝不让悲剧重演。
快门按下只需一瞬,可有些影子,一辈子洗不干净。
感悟: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历史的回声,往往就藏在那些无法磨灭的细节里,《南京照相馆》里的快门声,便是对这句话最沉痛的注解。
影片中,日军军曹佐藤曾强迫照相馆老板金承宗为“皇军安民”拍摄宣传照。
镜头前,日军假惺惺地给难民分粮,金承宗按下快门的瞬间,眼角余光瞥见墙后被刺刀顶着的少女,那是前几日来拍过毕业照的学生,此刻正咬着唇发抖。
后来佐藤要销毁所有原始底片,金承宗却偷偷藏了一张。
照片里,分粮的日军笑容僵硬,墙缝里露出的半只颤抖的手,像个永远洗不掉的影子。
即便后来老金被打得遍体鳞伤,仍死死攥着底片:“这影子烧不掉,刻在骨头里。”
快门定格的是表象,那些被掩盖的恐惧与屈辱,却已成了灵魂里的刺。
就像老辈人常说的,有些债要记一辈子,有些痛要刻进骨子里;不是为了恨,是为了永远记得,人该守住的那份尊严与底线。
我们洗的不是照片,是中国人的魂。
感悟: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曾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丹心,正是一个民族最该守住的魂。
影片中,暗房学徒苏柳昌原是个胆小怯懦的人,日军进城时,他蜷缩在邮局角落,听着外面的枪声浑身发抖,为了换一口活命的粮,甚至违心帮日军翻译“顺民”标语,那时他眼里只有“活下去”三个字,哪敢想什么民族大义。
可当他在照相馆暗房里,一次次将日军屠城的底片浸入药液,看着画面里同胞倒在血泊中、孩童睁着空洞的眼,那些曾经被恐惧压下去的血性,像显影液里的影像一样慢慢清晰。
他曾对着暗房墙壁上的“洗魂”二字发呆,指尖划过粗糙的刻痕,低声对自己说:“以前觉得活着就好,现在才懂,有些人活着,魂早就没了。”
那是比命更重要的证据,是不能被侵略者销毁的真相。
当一张张记录罪恶的照片在暗房红光中浮现,他颤抖着抚摸相纸:“你看这影子里的骨气,洗不掉的。”
后来日军搜查,来不及将这些罪证藏好,便在显影时将底片藏入林毓秀的戏服夹层,替换成风景照上交日军。
调包后的底片被藏进送信的布袋中,最终由幸存者林毓秀携带至安全地点。
那本是一群中国人站在废墟上,把脊梁挺得笔直。
原来真正的“洗魂”,洗的从来不是照片,是洗去懦弱与麻木,洗出一个普通人在国难面前的担当。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
感悟: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影片中,金承宗的吉祥照相馆每洗出来的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段沉重历史的见证。
邮差苏柳昌原本是为求自保,麻木地为日军冲洗照片。
后来,逐渐看到同胞被残害的画面显现在相纸上,他的麻木被愤怒取代。
有一张照片,是宋存义弟弟倒在血泊中的场景,这不仅是一个生命的消逝,更是一个家庭的破碎。
看到照片的宋存义,积压的怒火瞬间爆发,他不顾一切冲出去,用石头砸死日本兵,哪怕知道此举是赴死,也要为弟弟、为南京城讨回公道。
还有那些被日军强迫拍摄的“亲善照”,画面中的百姓神情麻木、眼神恐惧,背后是枪口下的屈辱与无奈。
这些照片,是侵略者的伪装,更是历史的罪证,承载着无法言说的痛苦与绝望。
也正是这些照片,激发了普通人反抗的决心,让我们看到在黑暗中不屈的灵魂与抗争的力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感悟: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影片结尾,幸存的林毓秀带着底片从地窖下水道逃走,她将底片藏在死尸绑腿里,跳进河水,后来在下关码头被渔民捞起。
她最终活到了92岁,把当年的胶片洗成101张明信片,藏于纪念馆二楼抽屉,让这些罪证得以留存。
后来,底片最终到了美国记者手里。
1938年2月,《纽约时报》头版登出其中三张照片,向世界揭露了日军的暴行。
这些底片成为东京审判的铁证,让日军的罪恶行径无法抵赖。
那些曾被侵略者试图销毁的真相,最终成了照亮未来的火把。
就像苏柳昌在暗房里说的:“忘了疼,才会再摔跟头。”
影片用小人物的抗争,告诉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警醒世人,让“守护和平”的信念代代相传,这便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最沉重也最有力的注解。
生而逢盛世,吾辈当自强。
感悟: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影片中,苏柳昌曾对着暗房里显影的照片哽咽,照片上是秦淮河畔的私塾被日军烧毁,孩童们背着刺刀押送的粮草。
他那时最大的愿望,不过是“能让娃们回到课桌前”。
金承宗则在日军侵占南京期间,利用职业便利暗中拍摄并冲洗了大量反映日军暴行的照片。
他巧妙地将这些照片装订成册,并标注了拍摄时间、地点及关键信息,以此作为对抗日军掩盖真相的证据。
他们在战火中守护的,不仅是真相,更是一个民族对“盛世”的卑微期盼。
如今,当我们站在安宁的土地上,听着校园里的琅琅书声,看着实验室里的彻夜灯火,怎能忘记那些用生命铺垫前路的人?
苏柳昌用血水显影的良知,金承宗在火海中紧抱的相机,都在诉说:盛世从不是等来的,而是一代代人“自强”的结果。
吾辈生逢此时,当以史为炬,把对先烈的缅怀化作前行的力量,让他们未竟的期盼,在我们手中绽放成更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