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以爆款剧为代表,怎么突然间让人“看了就烦”?雷佳音的这次“塌房”风评,其实早在汤唯那一巴掌中早有预兆。回顾当时他和汤唯一起为《吹哨人》宣传时的采访,我们就能明白汤唯那句“我先去一趟厕所”背后藏着的情绪。当时,雷佳音似乎把这件事当成了笑话,和记者开起了玩笑,却没意识到汤唯刚生完孩子,频繁上厕所可能是产后的生理后遗症,这对她而言是一种非常私密且难以言说的不适感。
如果要说雷佳音是个坏人,似乎也说不通。他一直以来给人印象就是“真性情”和“实诚”,但问题正是出在这儿——他那种“哥们儿间开玩笑的江湖逻辑”根本不适合在公众场合使用,尤其是面对一个刚经历过生产,情绪和生理波动极大的女演员时。汤唯没有反驳,但她的眼泪、她的沉默和她的反应,已然传达了她内心的不满和伤害。
当时的采访视频传播开来,网友们炸开了锅。有人批评雷佳音不懂得分寸、不尊重女性,也有人为他辩解,认为他只是缺乏意识。但我认为,这种“缺乏意识”恰恰才是最危险的。雷佳音的问题在于他自己未曾察觉的两点:一是他固守的“舒适圈僵尸人设”,二是他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所依赖的那套不太灵光的情商。大家总爱说“人红是非多”,但真正深刻刺痛雷佳音的,并非那些“黑粉”,而是他自身对待人际交往和公众形象的方式。
雷佳音与汤唯的这场风波看似是个小插曲,但其实它折射出了娱乐圈对他“人设下滑”的集中体现。你想想,他这些年合作过不少女演员,为何就唯独这次出了问题呢?而汤唯,大家都知道她的为人——情绪平稳,极少与搭档发生矛盾,甚至在出演《色·戒》这样具有争议的作品后,都未曾与对手发生过公开冲突。汤唯这次能哭,能冷场,显然不是矫情,而是真正感到被伤害了。
雷佳音的最大问题在于,他对“亲密”的理解过于狭隘。他可能觉得和郭京飞、李光洁那样互损、互揭短是一种“兄弟情深”,但他忽略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你把自己的私事当做笑料抖出来。汤唯没有言辞上的反击,但她的反应已经相当明确。如果雷佳音足够聪明,采访过后应该会意识到自己犯了错,但现实是,他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
更加讽刺的是,雷佳音的情商争议与演技风评下滑几乎同步。起初,在《我的前半生》中,他饰演的陈俊生令许多人眼前一亮,凭借着“窝里横、自私懦弱”的形象获得了广泛好评。接着《人世间》里,他将东北汉子的亲情线演绎得感人至深。但问题在于,不管他饰演哪个角色,最后观众总是看到雷佳音本人。你看他演“外省人”,口音没变,表情没变,处理方法还是老一套。表面上看,这叫做“风格统一”,但实际上,却只是“演什么都像自己”。
雷佳音在演艺道路上并不是没有努力,但他的努力是“打磨熟练”,而不是“拓宽边界”。他可能认为观众会一直喜爱他那套“带点喜感、唠唠叨叨”的风格,但如今的观众已经不再满足于这种重复性的表演。五年前雷佳音的成功在于“接地气”,如今他却因为“就这一招”而让人感到厌倦。在某种程度上,雷佳音将自己限制在了陈俊生与周秉昆之间的狭缝中。
雷佳音并非彻底“塌房”,他并没有做出什么十恶不赦的事,观众对他的厌烦也不是出于恶意,而是一种“你怎么还没有进步”的失望。我们已经看到太多演员从“真性情”到“被真实反噬”的例子,像黄磊、孙红雷、陈建斌……这些人都曾因其“人味儿”被喜爱,但最后却被这种“人味儿”所束缚。雷佳音正走在这条路上。
这也正是为什么说“汤唯给男演员提了个醒”——当你开始与各种层次的合作伙伴接触时,那种曾经以“哥们逻辑”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早就不适用了。你曾经靠嘴快、靠熟脸获得共情,但现在这种方式反而会让人产生警觉。
在表演方面,雷佳音更需要意识到——“用心演了”并不等于“演技好”,而“演得稳了”也不意味着你能永远保持红火。在这个行业里,很多曾经演得好的人,最后却沦为无人问津的例子。雷佳音的问题不在于缺乏才华或作品,而在于他没有意识到,自来熟的风评迟早会反噬回去。
当年,彭磊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乐队最危险的时刻,不是没人听,而是所有人都在听,但你早就没什么新东西可唱了。”这句话送给雷佳音也许再合适不过了。而汤唯的那场沉默的哭泣,其实是在提醒雷佳音:你不是所有人都能拿来调侃,也不是任何场合都能随便“耍贫嘴”。这不是“性格问题”,而是自我认知上的天花板。
醒醒吧,雷佳音。下一次出现在荧幕上时,观众未必会继续为你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