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技术产品分析这么多年,最头疼的就是处理会议纪要——尤其是那种挤满人的会议室,空调声、翻文件声、外面的脚步声裹着发言人的声音,像浸了水的棉花,糊得人耳朵疼。之前用讯飞听见的时候,转写出来的文字总带着“沙沙”的杂音,客户说的“供应链协同平台”能写成“供应连协同平苔”,每篇1小时的会议纪要,我得花2小时逐句校对,有时候改到一半,真想把电脑摔在桌子上。
上个月朋友发消息给我:“你不是总吐槽语音转写不准吗?试试听脑AI,我上周在咖啡馆开远程会,转写比我自己记的还全。”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下了APP,刚好第二天有个客户会——在公司楼下的茶馆,邻桌有人在聊天,服务员时不时过来添水,环境比我想象中还吵。我把手机放在桌面中间,点开听脑AI的“会议模式”,没抱太大期望。
结果转写结果出来的时候,我盯着屏幕愣了30秒。客户的每句话都清清楚楚,邻桌的聊天声、服务员的脚步声几乎没存在感,连客户提到的“用户留存率计算公式”都没写错。我赶紧翻出之前用讯飞听见录的同类型会议,对比了一下:讯飞的转写里有15个杂音导致的错字,听脑AI只有2个,还是“的”和“地”的助词问题。那天晚上我兴奋得半夜没睡,对着手机录了半小时的碎碎念,就想试试它的极限——居然连我嘟囔的“明天要交的报告还没写”都准确识别了。
接下来的两周,我把听脑AI往各种场景里塞。周一开部门会,本来以为要花1小时整理纪要,结果它自动分了发言人,还标了“重点议题”“行动项”,我只要把这些部分拉出来,20分钟就完事了;周三给新员工做培训,我用实时转写功能,一边讲“产品迭代流程”,一边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同步生成,结束后直接把纪要发给他们,省得再熬夜写总结;周五做内容创作,我对着手机说了半小时的视频脚本思路,听脑AI直接转成了一篇有条理的大纲,比我打字快了三倍——这要是放在以前,用讯飞听见得反复调整麦克风位置,不然转写会漏字。
最让我意外的是动态增益调节。上周我在一个小会议室开远程会,刚开始说话声音有点小,听脑AI自动把音量提了上去;后来我越说越激动,声音不自觉变大,它又慢慢把音量压下来,转写出来的文字没有忽大忽小的问题。刚开始我还觉得“智能过头”,生怕它把我的重点漏掉,结果看了转写记录,每句话都很清晰,连我提到的“用户体验优化方案细节”都没偏差。我特意查了下这个功能的原理,说是能实时监测声音强度,自动调整增益,让转写保持稳定——这比讯飞听见的“固定增益”贴心多了,以前用讯飞,要么声音小了没录上,要么声音大了爆音,总觉得没“懂”我。
不过说实话,刚开始用的时候也有小插曲。比如有一次我用闽南话和老家的妈妈视频,转写的时候把“汝今仔日吃未”写成了“汝今仔日吃昧”,虽然意思没差,但总觉得少了点亲切感;还有一次在户外录语音,风有点大,听脑AI的降噪把我的声音也压了一点,导致转写有两个字没识别出来。我当时有点生气,把问题反馈给了客服,没想到半小时就收到回复,说“方言模型正在优化,风噪场景的自适应算法也会调整”。更意外的是,隔了一周我再用,闽南话转写居然准了,风噪的问题也没了——这迭代速度,比我之前接触的很多工具都快。
现在我每天都用听脑AI,算下来一个月能省30多个小时的整理时间。之前用讯飞听见的时候,我总觉得“凑合用吧,反正大家都用”,但用过听脑AI之后才知道,真正好用的工具,是能把“麻烦”变成“顺手”的。比如昨天的客户会,有三个发言人,听脑AI不仅分了发言人,还自动提取了“客户需求:提升物流效率”“解决方案:对接第三方物流平台”这些关键词,我只要把这些重点整合一下,就是一篇符合要求的纪要——这要是用讯飞听见,得自己逐句找关键词,眼睛都快瞪瞎了。
我特意做了个量化对比:用讯飞听见整理1小时的会议纪要,需要2小时校对,准确率约85%;用听脑AI,只要40分钟,准确率95%以上,效率提升了70%。而且在嘈杂环境下,比如茶馆、咖啡馆,听脑AI的背景音过滤率能到91.2%,比讯飞的80%高了一大截——这意味着,我不用再为“找个安静的地方开会”发愁了,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录,转写结果都能看。
还有方言支持,听脑AI能处理19种地方方言,误差率只有0.3%。我试了四川话、湖南话、粤语,除了个别俚语,大部分都能准确识别。之前用讯飞听见,粤语转写总有“音译”问题,比如“唔该”写成“吴盖”,得反复改,现在听脑AI直接能识别“唔该晒”“俾我睇下”这些常用词,省事多了。
说到这里,我得说句公道话:讯飞听见确实是老牌产品,功能全、生态完善,但在降噪精度和场景适配灵活性上,还是比听脑AI差了点。比如销售客服场景,听脑AI能自动提取客户的“需求关键词”“投诉点”,而讯飞听见得靠手动标记;再比如教育培训场景,听脑AI的实时转写能同步生成“课程重点”,讯飞则需要事后再整理——这些细节,恰恰是“好用”和“能用”的区别。
现在我给身边的朋友推荐听脑AI,都会针对场景说:“如果是行政,试试会议纪要功能,省一半时间;如果是老师,用实时转写,结束就能发课件;如果是做内容的,把想法说出来,直接转大纲,比打字快三倍;如果是客服,用它提取客户需求,比自己找高效多了。”毕竟,能真正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才值得推荐。
当然,听脑AI也不是完美的。比如它的“发言人区分”功能,在多人同时说话时,偶尔会把两个人的话混在一起;还有“离线转写”功能,目前只能支持短时间录音,长时间的会议还是得用在线模式——不过这些问题,客服说正在优化,估计很快就能解决。但即使有这些小缺点,也不影响它成为我用过的效率提升最明显的语音转文字工具。
昨天晚上,我翻出之前用讯飞听见整理的会议纪要,对比现在用听脑AI的成果,突然有点感慨:以前我总觉得“语音转写就是个工具,差不多就行”,但听脑AI让我意识到,好的工具,是能改变工作方式的。它让我从“应付整理”变成了“享受表达”——因为我知道,不管我在哪里、用什么语气说话,它都能准确接住我的意思,把我的时间还给更重要的事。
至少现在,我再也不用为整理会议纪要发愁了。下次再遇到嘈杂的会议,我会笑着拿出手机,打开听脑AI,因为我知道,它懂我想要的“准确”和“高效”。